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资料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宇宙的基本特点:(了解)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2.天体系统的概念及不同层次的组成:(了解)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月球)(河外星系)3.太阳系的组成(了解)从近到远: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火星和木星之间是小行星带。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4.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理解)地球的自身原因: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宇宙坏境:自生命诞生,太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稳定;八大行星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5.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应用)就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看,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地球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所以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气和氦气。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四个氢聚变成一个氦)。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2)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3)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源。3.太阳大气层的构成: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重要标志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圈层太阳活动形式周期标志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黑子11太阳活动的强弱标志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色球层耀斑11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磁场,产生磁暴日珥2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高峰年出现地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三、地球运动1.地轴的空间指向: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转。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角速度:15度每小时,但是两极点为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点递减,两极点为零。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转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时间及速度的变化(理解):近日点(一月初)速度快。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慢2.能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应用)3.黄赤交角的形成、大小及图示(理解)A:春分日:3月21日前后B: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公转速度接近最慢)C: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公转速度接近最快)EG:赤道平面FH:黄道平面①北极星②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度③黄赤交角23.5度(它与两条回归线的纬度数一样,与两个极圈的纬度数互余)34.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回归运动规律及影响(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其规律(应用)。春分(3.21前后)太阳直射赤道(0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昼夜)北半球极昼范围扩大)(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夏至(6.22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正午高度从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夜)北半球极昼范围缩小)(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秋分(9.23前后)太阳直射赤道(0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夜)北半球极夜范围扩大)(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12.22前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正午高度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夜)北半球极夜范围缩小)(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春分(3.21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5.晨昏线(圈)的含义及区分:白昼与黑夜的界限。从黑夜进入白昼的界限是晨线,从白昼进入黑夜的界限是昏线。6.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昼夜长短变换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7.地方时的产生: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叫地方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是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是不同。地理位置越靠东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8.时区和区时及其应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化分为21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15度。9.国际日界线的意义:大体沿180度经线分布,区别于“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自西向东穿越这道线减一天,自东向西穿越这道线加一天。10.理论区时的特别计时方法:(1)时区差计算:①用时区号相加减:同一个半球相减不同的半球相加(同减异加)②用经度差计算时区差:经度差/15度(2)已知甲地的地方时X,甲乙两地的时区差Δ,乙地地方时Y=X±Δ若乙地在甲地之东取+,乙地在甲地之西取-。(东加西减)11.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及其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典型事例:北半球河流南岸流水冲刷严重,北岸泥沙堆积严重。12.天文四季的含义和气候四季的划分方法:(1)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2)气候四季:一般北温带的国家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411月划分为冬季,12、1、2月划分为春季。13.五带的划分及其意义: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是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北极圈以北到北极点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到南极点是南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是南温带(温带没有太阳直射,没有极昼极夜,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波的特点: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速度较快。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从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限: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和之间的界限:古登堡界面。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1)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高山高原地壳厚度最大。(2)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中顶部是软流层,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3)地核:外核:一般认为是液态或熔融状态,所以横波在这里消失,纵波减速。内核:一般认为成固态。4.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厚度约100——110千米。5.地球外部的三大圈层:(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氧(2)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3)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1.岩石的成因及分类:(1)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分为: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侵入岩(如花岗岩:成分石英、云母、长石);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喷出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2)沉积岩: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的特征: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下面岩层比上面的岩层老),有化石。沉积岩分类:物理沉积:砾岩、砂岩、页岩;化学沉积:石灰岩(3)变质岩:由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的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审变化,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变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图示:(应用)岩浆岩沉变积冷重质作凝熔作用岩浆用重熔重熔沉积作用沉积岩变质岩变质作用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内力:能量来源与地球内部,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外力:能量来源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52.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3.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按性质和方向分)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理解)水平运动:引起地壳水平位移,是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大的褶皱山系;有些地方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运动: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抬升或下沉,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4.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总趋势:内力作用是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5.外力作用所塑造的常见地貌类型及图示:(应用)流水侵蚀:峡谷(如三峡)、瀑布(如黄河壶口瀑布)、沟谷流水沉积: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风力侵蚀: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力沉积:沙丘(迎风坡缓北风坡陡)6.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图示(理解)主要观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分布图示见书37页2-10图)6.板块相对移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板块间:形成大洋(如:大西洋)板块相离板块内: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陆地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形成喜马拉雅山)板块相撞陆地板块陆地板块:(抬升)形成海岸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与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下沉)形成海沟三、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1.山地的形成及分类: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褶皱山。(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断块山:断层中法月仍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长白山主峰)2.地质构造的分类及图示,褶皱与断层在地貌上的表现及实例(理解)地褶皱:背斜:岩层整体拱起,中间老两边新质向斜:岩层整体下凹,中间新两边老构断层:地垒(上升的部分)形成断块山造地堑(下降的部分)形成盆地(如:吐鲁番盆地)或平原(如:渭河平原)图中A地垒B地堑C向斜D背斜C向斜成山是因为向斜槽部质地坚密不易受侵蚀,易沉积形成D背斜成谷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形成。3.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分类:(理解)分类: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形成:(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地貌,它使河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2)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3)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6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分类:(理解)分类: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形成:(1)洪积-冲积平原:季节性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稻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2)河漫滩:在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3)河口三角洲: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缓,河水流速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