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Translation:Unit2继承陈嘉庚精神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享年87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即使在弥留之际,陈先生仍然热衷于他奋斗一生的公共教育事业,留下遗嘱将所有的钱(一百万人民币元)捐给家乡的学校。陈先生留下了嘉庚公园(JiagengPark),一座国家纪念馆,位于中国东南海岛城市厦门集美(Jimei,Xiamen)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岛上。1990年3月11日,中国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为“陈嘉庚星”(“TanKahKeeStar”),纪念他对教育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命名仪式在厦门大学(XiamenUniversity)举行。除了“陈嘉庚星”和许多处纪念馆,陈嘉庚在海外华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1992年部分世界上最杰出的华人在香港(HongKong)举行会议,成立了陈嘉庚国际协会(theTanKahKeeInternationalsociety)。这个协会旨在为人类社会的幸福促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正如中国为陈嘉庚建立了纪念馆一样,在新加坡(Singapore)人们通过捐献、基金会和奖学金的形式来纪念他。新加坡华侨中学(theChineseHighSchool)专门在校园的钟楼前为其奠基人陈嘉庚塑立了铜像。新加坡的后人仍然受益于他的慷概赞助。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MrTan’sYoungInventors’Award)仍然赞助初露头角的年青科学家和发明家,激励着新加坡科学界,在促进新加坡的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亚洲,在美国(theUnitedSates)也可以找到陈嘉庚的名字。1993年4月28日,经著名科学家李远哲(LeeYuanTseh)教授和田长霖(TienChang-Lin)教授推荐并积极努力,加里福尼亚大学柏克莱校区化工学院(theschoolofChemistryat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新建的一座楼被命名为“陈嘉庚楼”(“TanKahKeeHall”)。陈嘉庚楼的建成意味着陈嘉庚的高尚精神和人生观也已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使他的榜样进一步扩大和扎根于世界各地。陈嘉庚大事年表1874年10月21日(阴历九月十二日)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TungAnDistrict,FujianProvince,China)。1882年9岁。在村里的南轩私塾(NanXuanPrivateSchool)就学。1890年17岁,第一次出洋新加坡。1891年18岁。在其父所营顺安米店学商。1893年21岁。归国与张氏(MdmTeo)成婚。1895年22岁。第二次出洋新加坡。同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11898年25岁。回国奔母丧。1899年26岁。携妻张氏第三次出洋新加坡,在顺安米店经商。1900年27岁。归国葬母。1903年30岁。第四次出洋新加坡。1904年31岁。在此后三年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创业有成,为自己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人领袖地位地位辅平了道路。他的实业包括菠萝加工厂、米店和橡胶种植园。1910年37岁。加入孙中山(Dr.SunYatSen)先生的中国革命同盟会(TungMengHui),致力于推翻满清政府统治。1911年38岁。被推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thePreservationofPeaceSociety)会长,筹款二十多万元支援福建财政(HokienProvinceRecoveryRegime),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的民国政府。1912年39岁。携眷回国,筹办集美学校(JiMeiPrimarySchool)。1913年40岁。集美学校正式开学。第五次出洋新加坡。1915年42岁。租轮四艘,经营航运,获利颇巨。1916年43岁。购进三千吨轮船一艘,命名为“东丰号”(“TongFong”)。1917年44岁。购进三千七百五十吨轮船一艘,名为“谦泰号”(“KhiamTai”)。因两年来营业顺利,派胞弟敬贤回国创办集美中学(JiMeiSecondarySchool)和集美师范学校(JiMeiNormalSchool)。筹款救济天津水灾(TientsinReliefFund)。1918年45岁。集美师范和中学正式开学。发起筹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为广东教济基金(GuangdongReliefFund)筹款。1919年46岁。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回国筹办厦门大学。组织同安县教育会(TungAnEducationCommittee),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受益者三十多校。捐款赞助南洋侨中学(SingaporeAngloChineseSchool)。1920年47岁。集美学校增设女子师范(Woman’sNormalSchool)和商科(CommercialSchool)。创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JiMeiMarineSchool)。1921年48岁。厦门大学在集美开学。林文庆(LimBoonKeng)被任命为校长。1922年49岁。在新加坡扩大橡胶种植园。1923年50岁。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NanyangSiangPau》)。被选为怡和轩俱乐部(EeHoeHeanClub)总理。1925年52岁。实业达到顶峰,公认为东南亚的企业先驱。1926年53岁。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JiMeiFarmingandForestrySchool)。但公司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1928年55岁。5月3日,日军侵占济南(Jinan),陈嘉庚组织山东残祸筹赈会(ShandongReliefFundcommittee),募款救济受祸难胞。1929年56岁。当选为新加坡福建会馆(SingaporeHokkienHuayKuan)主席。筹款资助莱佛士书院(RafflesInstitution)。1934年61岁。参与河水山火灾振济基金会(BukitHoSweeFireReliefFund)工作。.1937年64岁。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SingaporeChinaReliefFund),被推担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祖国抗日战争。1938年65岁。被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ReliefCommitteeofNanyangOverseasChineseforChina’sRefugees)主席。致电汪精卫(WangJingwei)反对其主张同日本和谈。1939年66岁。在新加坡创办水产航海学校(MarineandNavigationSchool)。1940年67岁。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theOverseasChineseConsolationandInspectionTeam”),并率团返国到重庆(Chongqing)、延安(Yanan)等地视察慰问。1941年68岁。被推为南侨总会(theReliefCommitteeofNanyangOverseasChineseforChina’sRefugees)第二届主席。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NanyangOverseasChineseNormalSchool)。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PearlHarbour),太平洋战争(thePacificWar)爆发,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theCommitteeofMobilizationofSingaporeOverseasChinese)抗击日寇。1942年69岁。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山城玛琅(MarangofEastJava)三年,开始写作《南侨回忆录》(《MemoirofNanyangOverseasChinese》)。1945年72岁。日本战败投降,重返新加坡。1946年73岁。创办新加坡《南侨日报》(《NanQiaoJitPoh》)。支持尼赫鲁(Nehru)的印度独立运动(India’sindependencemovement)。1947年74岁。召开新加坡华侨大会,反对荷兰殖民军(Dutchcolonists)屠杀印尼(Indonesian)巨港华侨暴行,议决准备对荷兰实行经济制裁。为集美各校开拓经费来源,在香港创办集友银行(JiyouBank),实行以行养校,是史无前例的创举。1949年76岁。抗日战争胜利后首途回国。1950年77岁。最后一次出洋新加坡,结束未了事务。当年回国定居故乡集美村,亲自主持集美、厦大两校校舍的修建。建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1955年82岁。在祖国各地参观视察,足迹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16个省区。1956年83岁。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OverseasChineseAssociation)主席。1959年86岁。创立厦门华侨博物院(OverseasChineseMuseuminXiamen)。1961年88岁。在北京逝世,遗体移集美鳌园(JimeiVillage)安葬,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注释: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2怡和轩俱乐部系1895年10月由李清渊、陈若锦(福建永春人)、林文庆(福建海澄人)等人发起成立,历史上曾为新加坡华社核心机构,会员均为新加坡华人侨领和商界领袖人物。初期会员不多,1939年增至100多人。初为总理制,1930年改主席制。该俱乐部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党无派、关心民族、关心国家”的精神,积极支援祖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参与区域性重大活动。开展禁毒、提倡卫生、赞助公益活动。1937年组织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及新加坡华侨自由公债劝募委员会。1938年建立马来西亚华侨筹赈会联合通讯处。同年发起组织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侨总会”,成为“南侨总会”总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积极支持祖国的解放战争。新加坡独立后,主要开展推动新加坡经济建设和社区公益、慈善、教育文化事业等活动,积极促进中新两国友好交往和中国经济建设。历任主席(总理)是:林推迁(1914~1922年任职)、陈嘉庚(1923~1926、1928~1930、1935~1947)、林义顺(1927、1931~1932)、李俊承(1934~1935)、陈六使(1948~1963)、高德根(1963~1965)、孙炳炎(1965-2001)。第四十届(2001~2003)主席黄鸿美,原籍福建泉州鲤城区,系在新加坡投资办企业的印尼华商。Unit5乐活族风行台湾受北美和日韩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乐活”大举风行台湾。人们可以发现杂志和商店的广告、甚至商店招牌都在它们创品牌和市场营销中使用“乐活”。随着“文化创造”定义被译为中文,甚至出现了叫“乐活”的百货店和餐厅,还有出售以“乐活”为品牌的产品。考虑到台湾是东亚四小龙之一(其它三小龙是南韩,香港,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又是被认为经济一直是保持高增长率的经济实体之一,台湾已是东亚最具有经济实力的地区之一。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都平均保持在6%。亚洲金融危机中,台湾不但幸免于难,而且也比其他所有亚洲国家处理得更好。台湾经济的增长和对教育的重视已迅速发展了一批人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最近他们对国家所走的路线正产生质疑。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是以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为代价的。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做的一份环境持续指数(ESI)研究显示,在受调查的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台湾位居143名,仅排在朝鲜前面。台湾的许多环境问题与人口密集程度是分不开的,在14,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居住着23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英里大约有1600人,使台湾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对此,台湾肯定只能继续往前走,因为已没有其他的路了。尽管面临所有的环境困难,“乐活”还是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公众不断地给商界和政府施压,要求他们对目前的经济和政策标准做出改变。政府也努力通过对企业和公众实行严格的能源再生利用和节能增效政策来改善环境问题。目前他们正在开发一项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