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分:3适用专业:文、理、工、管各专业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本科生的成才为核心,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与学生成才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2.帮助学生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3.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依法律己,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4.促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16学时,其中理论课32课时,实践课16课时。章(单元)内容讲课学时实验(上机)学时课堂讨论(习题课)学时实践教学学时总学时绪论42第一章22第二章22第三章22第四章22第五章42第六章42第七章22第八章2复习与总结8合计321648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主要参考书:1.巩献田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2.李树青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3.周全华主编《高校政治理论课参考文献》[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李萍主编《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郑永廷主编《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最后,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考试采用学生平时表现和闭卷笔试相结合方式,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70%。平时考核则根据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如考勤情况、课堂发言、讨论、辩论的表现、实践报告、作业完成的情况、平时表现给出成绩。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第一章导论(4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与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学习意义;大学生的成才目标。3.重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4.难点: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教学内容1.适应人生新阶段: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更新学习理念;确立成才目标。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2.理解:理想和信念的含义;理想和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和作用。3.重点:理想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如何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及崇高的社会理想4.难点:怎样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如何实现理想。二、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在实践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2.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3.重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传统内容,新时期爱国主义价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难点: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怎样做忠诚的爱国者;怎样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二、教学内容1.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错误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与环境的关系。2.理解: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3.重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地分析人性自私观点;正确对待人生环境。4.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二、教学内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与人生观;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2.理解: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3.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道德的其核心和原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诚实守信的意义和实现。4.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方法及途径。二、教学内容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2.弘扬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积极投身充的向善的道德实践。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4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结合各专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2.理解: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需要职业道德;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3.重点: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4.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爱情与人生的关系,恋爱中的道德和家庭美德。如何追求崇高道德境界。二、教学内容1.社会公德: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2.职业道德: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3.家庭美德: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弘扬家庭美德。4.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及其作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4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的运行;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2.理解:法律的本质与特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3.重点: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4.难点: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部门法律制度。二、教学内容1.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法律的词源与含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法律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3.我国的宪法与部门法律: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部门法律制度。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律权威。2.理解: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3.重点和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内容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2.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培育法治思维的途径。3.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尊重他人权利;依法履行义务。2.理解:法律权利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