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说明一、概述会宁县白草塬镇北刘村至景庄村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本项目的建设是沿线各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生产生活道路。起点位于白草塬镇与已建成的村镇街道相交的交叉口处,路线基本由西向东行进,终点至河刘公路。路线全长3490m,本项目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全线采用设计速度20km/h的单车道便道标准,路基宽6.5m,即0.25m(土路肩)+6.0m×1(行车道)+0.25m(土路肩)=6.5m。本项属于新建道路,目前尚无路面,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后对于改善当地群众出行难的现状,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加快沿线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任务依据1.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签订的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合同;2.项目区1:10000地形图;3.现场调查、勘测相关资料。(二)采用规范及标准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5.《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4);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1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12.《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14.《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15.《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17.《甘肃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市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技术指标指导意见(试行)》(甘肃省交通厅2013.6);18、《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6年7月24日甘公发[2006]56号文发布)。(三)设计标准会宁县白草塬镇北刘村至景庄村农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参照《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6年7月24日甘公发[2006]56号文发布)及甘肃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市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技术指标指导意见进行设计,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度6.5m,路面宽度6.0m,两侧各设置0.25m土路肩。全线超高过渡方式均采用绕路基中线旋转,最大超高6%,全线加宽值均取I类加宽值,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2表1主要技术指标表设计路段及标准技术指标K0+000-K3+490设计速度20km/h四级公路规范值北刘村至景庄村备注设计速度(km/h)2020路基宽度(m)6.56.5行车道宽度(m)66.0停车视距(m)2020极限最小半径(m)1515回旋线最小长度(m)2020最小竖曲线长度(m)20100最大纵坡(%)93.8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1/25小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251/25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Ⅱ级公路—Ⅱ级(四)路线控制点及主要工程量会宁县白草塬镇北刘村至景庄村农村道路硬化工程,起点位于白草塬镇与已建成的村镇街道相交的交叉口处,路线基本由西向东行进,终点至河刘公路。路线全长3490m,本项目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工程量如下:1.路基工程:计价方土方20726.5m3,计价方石方0m3。2.路面工程:21.906(1000㎡)3.平面交叉:2处。(五)拆迁及占用土地情况本项目为新建项目,目前尚无路面,路线按照原有旧路走向,本次设计范围内无征地拆迁,拟建项目区域内沿线群众对本项目的实施持积极态度,需当地政府协调各方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以保证资金到位时可以正常开工。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及不良地质作用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本项目段属甘东黄土山地区(Ⅲ3)。沿线地形起伏,沟壑纵横。沿线地貌类型基本上可分三种地貌单元。1.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全区大面积分布,梁成长条形,顶不宽,坡翼到谷缘坡梁较长,坡面积较大,坡度15~25°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小型山间盆地地貌。在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较缓,多在10°左右。峁缘到谷面的坡面较长大,坡度变化10~15°之间。峁梁相接着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2.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此地貌多数地势平缓,一般在5~10°之间,塬缘到谷底切割较深,坡面高而陡,塬面为塬地,沟谷为谷坝地。3.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m~1800m。高出河床1~3m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几米、几十米至几百米不等,多数是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m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m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有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村镇居民多住在二级阶地。(二)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根据甘肃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本项目段地处祁连山褶皱系祁连中间隆起带。该带是古中国地台解体后的残块——前震旦及震旦纪变质杂岩所组成。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使该带处于隆起状态,仅局部沿断陷带发育有寒武纪和晚古生代的盖层沉积,此后的历次构造运动该带持续抬升,因此,大部分地区长期遭受剥蚀。侏罗、白垩、第三纪主要以内陆断陷为主,沉积了湖相含煤建造和红色碎屑岩建造。按次级构造单元划分,本项目段地处该带中的会宁拗陷区。本项目地勘报告由《核工业天水工程勘察院》提供,段沿线地层比较单一,从老至新有:1.上第三系(N)泥岩及砂质泥岩:砖红色,成岩程度较差,易风化,局部出露,全层厚度3数百米。2.第四系(Q):黄土及黄土状土(1)第四系中更新统(Q2)黄土:与下伏泥岩呈不整合接触。浅黄褐色,具垂直节理,硬塑——坚硬,多出露于黄土沟壑的底部,厚度20~30m。(2)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Q3-4)黄土:浅黄褐色,质地均一,含蜗牛壳,大孔隙明显,具湿陷性,全线大面积分布,厚度10~20m。(3)第四系新近堆积(Q27):①黄土及黄土状土,浅黄褐色为冲积——坡积坡次生黄土,具高压缩性,强湿陷性,多分布于各沟壑坡角处,松散,厚度1~5m不等。②砂砾石:灰褐色,仅分布于河床漫滩地带,质不纯,含泥量较大,厚度1~2m。(三)水文气象条件会宁县地处内陆,属温带季风气候带的西北边缘部。地处暖温带、中温带、青藏高原三个气候区和半干旱、干旱两个干湿区的交汇区,加之地形东南高而闭塞,西北低而开阔,西伯利亚干冷气流长驱无阻。因此,除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强、日照时数较长而外,且有降水和无霜期年变率极大的特点。致使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1.气温沿线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6.4℃。北部川区在8.0℃~8.5℃之间,向南随海拔增高递减,气温平均递减率为:-0.5℃/100m,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达18℃;1月最低为-6.8℃。极限最高气温为37.5℃,极限最低气温为-29.4℃。详见表5-1。表5-1会宁县年平均温度表单位:℃月温度地点123456789101112年平均会宁-8.1-4.62.38.312.916.318.517.712.66.8-0.3-6.36.42.光照会宁全年日照时数为2506.5小时,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在1597.5~1696.1小时之间,占全年总时数67~71%。平均每天实照6.3~7.1小时,川区与山区相差不大。大于或等于10℃期间的日照实数,山区比川区少15小时,其80%保证率日照时数山区830小时,川区1067小时。太阳总辐射为5420.9~5965.1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各月生理辐射在159.1~339.1兆焦耳/平方米之间。作物生长季的生理辐射为1862.8兆焦耳/平方米,占年总量64%,山川相差不多,完全能满足农作物一熟制的需要。3.降水会宁年平均降水量为425.3mm,区内降水量受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北部郭城驿镇年平均降水量312.8mm。会宁年最大降水量715mm(1967年),最少232.4mm(1971年),降水自3月份开始,逐月递增,9月以后锐减,主要集中在7、8、9月,降水多以小雨为主,大雨、暴雨频率较小。每年第一次出现月降水量大于10mm的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5~9月大于10mm的降水次数仅占同期雨日的17%,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降水量稀少,干旱机率较高。会宁县年、月平均降水量见表5-2。表5-2会宁县年平均降水表单位:mm降雨量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会宁2.44.411.729.946.450.387.582.665.733.89.21.4425.34.蒸发会宁县年平均蒸发量1559.3mm,相当于降水量的4倍,这是造成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1月平均蒸发量42.5mm,7月蒸发量217.9mm。详见下表5-3。表5-3会宁县年蒸发量表单位:mm月份蒸发量123456789101112全年会宁42.553.094.8175.8212.9219.2217.9199.4134.794.166.648.41559.35.地温、冻土会宁县平均地面温度8.4℃。最热月7月平均地温21.8℃,最冷月1月平均地温-6.4℃。土壤解冻平均日期为3月29日,最迟4月17日(1973年)。地冻最大深度为97cm。46.风会宁县年平均无风日占19%,81%的时间是吹风天气,以东南风频率为最多,占18%;东北北、南西南、西西南三个风向频率最小。平均风速东南风最大,4.2m/s;西西南风最小,2.3m/s。一年中各季的风速,春季最大,4月为3.5m/s;夏季次之,7月2.9m/s;秋季较小,10月为2.6m/s;冬季最小,1月为1.9m/s。年平均风速2.8m/s。(四)水文1.地表水本项目沿线地表水主要来自天然降水,没有汇集的河流和常流水,仅为当地的降雨径流,流量较小。2.地下水本项目段地区地下水匮乏,水量有限且埋藏较深,对路基无影响。(五)地震按照甘肃地震区带划分,项目段地处青藏北部地震区,南北地震带兰州—通渭地震亚带(Ⅴ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六)不良地质现象全线大部分路段均在湿陷性黄土上布设,需强排水设施,沿线凡遇黄土陷穴均应回填夯实。由于黄土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影响,黄土路基边沟纵坡≥3%时均应进行衬砌,以防冲刷。三、总体设计本项目为会宁县白草塬镇生活性质的建设项目,规模较小方案明确故未作总体设计。四、路线1.布线原则(1)基本沿原有旧路修建,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少占农田。(2)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结合地质、水文条件,以保障路基稳定。(3)在不增大工程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4)重视环境保护,尽量避免大填、大挖,以保护原有植被和水系。(5)按照资金条件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工程。2.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路线起、终点及中间控制点,考虑公路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尽量少征地,避免拆迁。3.路线平、纵线形设计说明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为依据,结合沿线实际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坚持优化线形、因地制宜、节约投资等因素对路线进行综合设计,本公路为旧路硬化工程,路线基本沿原有公路布设,大部分路段平、纵面技术指标满足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部分路段采取了裁弯取直等措施来改善路线线形,路基宽度不足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