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空间特征分析作者:李明,赖安伟,闵锦忠作者单位:李明(嘉善县气象局,浙江,嘉善,314100),赖安伟(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闵锦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刊名:浙江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OFZHEJIANGMETEOROLOGY年,卷(期):2010,31(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2条)1.王继志近百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19912.陈联寿.丁一汇西北太平洋台风概论19793.青木考西北太平洋台风出现频率的地理分布和它的长期变化19884.雷小途热带气旋路径偏折内在原因的动力分析2000(4)5.雷小途.陈联寿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纬度分布特征2002(2)6.穆海振.屠其璞1949~1995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学特征2000(2)7.周俊华.史培军.陈学文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2002(3)8.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20019.曹楚.彭加毅.余锦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2006(4)10.罗哲贤.陈联寿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的作用1995(6)1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200012.周波涛.崔绚.赵平亚洲-太平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2008(1)相似文献(8条)1.期刊论文杨亚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海洋预报2005,22(1)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和1989~200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源地、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的经纬度变化特征、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加罗林群岛一带洋面;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发生位置越偏南、偏东;热带气旋平均发生源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发生源地偏南偏东,以后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夏季以后又向南向东偏移;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2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小,8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大,全年TC较集中地发生在7~10月期间.2.期刊论文余晖.端义宏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气象学报2002,60(6)应用35a的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变化的基本统计特征,包括年代际、年际、月际、日变化和区域分布等.主要结果有:(1)西北太平洋TC平均增强速率为4.97hPa/6h,标准差是4.54hPa/6h.平均减弱速率为5.15hPa/6h,标准差是4.17hPa/6h;(2)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TC强度变幅小,进入20世纪70和80年代后有所增大;(3)11月TC平均增强速度最快,2月最慢,8月是TC强度变幅较小的月份;(4)08时(北京时,下同)TC平均增强速度最快,14时最慢,平均减弱速度无明显日变化特征;(5)TC发展较快的一个主要区域是12.5~20°N,132.5~150°E,TC平均减弱速率的高值区在岛屿和大陆沿岸.在南海中部活动的TC平均强度变幅不大.依据平均值与标准差的数学涵义,给出了TC强度稳定、缓慢变化和迅速变化的标准.在对各级强度变化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年际、月际、日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给出了在大陆和岛屿附近迅速增强样本和在远离陆地的洋面上迅速减弱样本的一些统计特征.3.期刊论文周俊华.史培军.范一大.徐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风险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选取1949-2000年西北太平洋每6小时热带气旋中心位置的风速资料,统计了2×2经纬度网格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次数,并构造了风速强度指数分析其大风强度.同时,选取风速为指标,计算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风险,给出了10年一遇、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大风分布图.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中心点位置基本集中在以中国南海、菲律宾群岛以东以及马里亚纳群岛附近这3个地区,与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路径频率图较为一致;(2)风速强度指数和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次数的分布相差不大,但风速强度指数最高值范围明显比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次数高值区分布范围广;(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大风速的概率分布呈指数函数分布,主要分布在小于50m/s的范围内,小75m/s的大风占到99.41%,75m/s以上的大风比较罕见;(4)10年一遇和20一遇热带气旋大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附近、南海南部及台湾岛以东的地区,相对集中,而50年一遇风速分布图中,具有多个高值中心.4.期刊论文孙长.毛江玉.吴国雄.SUNZhang.MAOJiangyu.WUGuoxiong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大气科学2009,33(5)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向外射出长波辐射(OLR)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199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群发性特征及其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1991年6~9月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对流活动存在20~60天的准周期振荡,该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也具有这种频率的季节内变化,即热带气旋的活动具有明显的群发性和周期性.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气旋易集中出现在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湿位相,这是因为湿位相期间大气低层维持的较大尺度的低频气旋性环流为天气尺度的热带气旋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背景环流场.低频气旋中心东南侧的不稳定低空西风急流容易激发出一些小扰动,低空的低频正涡度异常又有利于这些初始小扰动的增长,同时,热带气旋发生势(genesispotential)表现为正距平,说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垂直风切变条件容易满足,因而导致热带气旋的相继群发.5.学位论文王金博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与环境影响2005热带气旋以其登陆后带来的巨大的破坏力成为地球上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研究热带气旋在全球变暖下的变化将有利于改善预报模式、提高预报精度。本文利用美国海军热带气旋联合预报中心(JTWC)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优路径(BestTrack)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结合海温场对其变化机制进行了解释,得出如下结论。1)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以及登陆我国的气旋频数具有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年际尺度周期为2-7年,年代际尺度为15-20年,196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中后期是两个多气旋时期,年频数振幅大,年际变化剧烈;1940-1960年代和1980年到1990年前后是少气旋时期。2)将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陆地区划分成8个区域,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发现各区域都有2-7年的显著周期变化,并且主要信号有南北摆动的特征。3)对经典的热带气旋生成条件—下垫面海温必须达到26.5℃和热带气旋生成概率随海温升高而升高的机制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热带气旋的生成与下垫面海温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4)海温在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改变大气状况来间接影响热带气旋的生成频率和生成位置变化。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主要受热带东西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而其年代际变化主要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热带太平洋上的深对流区域位置、越赤道气流强弱以及东西风距平的调整等也影响热带气旋数。太平洋上年代际海温变化模态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生成频率和其年代中心平均位置。5)太平洋1-3月份海温对当年热带气旋有很好的预报作用。利用三个显著区域1-3月的平均海温序列建立热带气旋年频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曲线与原始曲线相关0.77,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6.期刊论文王毅.石汉青.黄思训.WANGYi.SHIHan-qing.HUANGSi-xun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9,18(6)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热带气旋(TC)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强的一个海区,因此对西北太平洋TC进行气候分析是很有意义的.根据1945-2006年JTWC的数据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TC活动的一些最新概况.从时间分布特征上来看:TC频数呈增加趋势,有两个上升阶段,两个下降阶段;台风和强台风与TC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自2000年至今有上升趋势;在季节上分布上,热带气旋,台风和强台风频数存在时间上的延迟现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TC源地在0°~30°N范围内,纬向发生高频区轴线位于12.6°N,经向对应于南海海区和菲律宾以东及关岛附近洋面有两个峰值;TC强度越强,其发生高频区纬向轴线向赤道方向移动,而经向轴线向东移动;南海海区不是强台风的高发区;台风和强台风源地高频区经向轴线在145°~155°E之间移动;纬向轴线在6°~14°E之间移动,强台风的源地高频区经向轴线始终位于台风轴线的东侧,而纬向轴线位于其南侧.7.会议论文许士斌.黄菲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2008本文利用1965年-2005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超强台风进行了统计。总结了超强台风的活动范围及季节演变特征。然后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分析了超强台风活动与ENSO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ENSO对超强台风活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强台风的数量占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五分之一,在7-11月间活动最为频繁,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是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且11月达到超强台风的比例最高。在ElNi(n)o年,由于海温和季风槽的共同作用,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比较偏东,再加上弱垂直风切变的影响,超强台风数量会比较多,LaNi(n)a年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比较偏西,超强台风活动区域垂直风切变比较强,超强台风数量会比较少。8.期刊论文黄菲.许士斌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5)利用1965~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超强台风(STY)进行统计,总结了超强台风的活动范围及季节演变特征.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分析了超强台风活动与ENSO现象的关系以及ENSO现象对超强台风活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强台风的数量占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1/5,在7~11月间活动最为频繁,且11月达到超强台风的比例最高,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是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在ElNio年,由于海温和季风槽的共同作用,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比较偏东,再加上弱垂直风切变的影响,超强台风数量会比较多,LaNia年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比较偏西,超强台风活动区域垂直风切变比较强,超强台风数量会比较少.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中国地质大学(zgdzdx),授权号:315d7ef3-e1b3-4d35-b249-9e0c015268d5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