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地理组裴金川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山岳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2.课程标准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3)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图片、多媒体动画或动手演示,引导学生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理解褶皱。(2)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来理解断层。(3)通过火山示意图,从火山的形成、结构、火山的规模理解火山。(4)结合活动题,联系实际,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3)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学法指导:(1)强调抓住知识的基本原理,重视培养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2)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主要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提问: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读图思考铺垫与山岳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褶皱的概念阅读课文,找出褶皱的概念,通过关键词记忆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地壳运动、塑性变形、弯曲、褶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记忆技巧褶皱的分类和判断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背斜和向斜?课堂演示:教师可用木板或橡皮演示岩层受力后的形态变化;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三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差异。归纳总结:展示图片:背斜山、向斜谷启发引导: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有时候恰恰相反,背斜也可能成为谷地,向斜却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讲解并用橡皮演示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归纳总结: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地带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和向斜是最可靠的。学生利用手中的课本或橡皮跟着老师做,并总结归纳。自主完成练习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讨论学生读图归纳培养学生的动手演示能力利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引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程地质专家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过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沉积岩盆地,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出示幻灯片:如果你是一位地质专家,经过地质勘探,该地区岩层中储存有石油、天然气和水,分析油、气和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教师归纳:拓展:在生产过程中,油田开采一段时间后,油气减少,地面就向下注水,由于水比油密度大,就可以抬高油面。思考:如果你是一位桥梁专家,在图中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选择背斜还是向斜?教师归纳总结:背斜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而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容易储存地下水,不适合修建隧道。教师: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规模有大有小,小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大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横贯亚欧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以及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学生思考学生读图分析让学生了解背斜核和向斜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断层成因及组合出示图片“华山”问题:和褶皱山相比,华山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引入断块山。动画演示:断层形成和组合学生归纳:读地质剖面图,思考问题: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2、断层线附近能否找到出露的泉水?学生观察并归纳断层的成因及组合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课堂小结用表格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分组回答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课堂练习投放题目读图回答(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2)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思考回答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