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五六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有三篇课文。期中两篇是精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长城》一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秦兵马俑》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17、《长城》【教材分析】:本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学难点】: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了解图意。1、介绍长城。2、观察彩图。(电脑出示)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1.自学生字新词。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三.图文结合,说一说。1、说说生字新词。2、理解字词。(学生自由汇报)3、说说课文讲的主要内容。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如总貌;构造;联想;地位)-2-第二课时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1、观察远景图。(出示课件。)(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1)读后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4)小结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3、综合两图第三节。(1)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4、读第四段。(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二、总结全文。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2.总结谈话:三、作业:搜集关于长城方面的知识。【板书设计】:远景:像一条长龙城墙------很宽长城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互相呼应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历史地位:伟大奇迹18、《颐和园》【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出示课件,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四)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2.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3.读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分段的方法和依据:(1)按时间顺序分段。(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4)按不同内容分段。(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②顺承段式③并列段式④因果段式⑤转折段式⑥递进段式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八)作业。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4-(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2)学生练习。(3)指名回答。(四)讲读,学习第三段。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2.学生练习。3.指名回答。(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八)作业。第三课时(一)齐读全文。(二)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5-(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齐读。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2.弄懂词义。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3.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4.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5.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板书设计】:18、颐和园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教学反思】:19、《秦兵马俑》【教材分析】: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6-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教学准备】:兵马俑的资料。【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二、出示课件,创设情景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三、学习生字词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2、集体讨论。(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五、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二、学习第3段1、提出要求:这一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句。2、学生自学、同桌交流。3、集体讨论,交流。(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7-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4、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穿插。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1)读第10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