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卷2013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堂堂书阵百重关王充闾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④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⑤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1.下列对于“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文学观念认为,读书有利于读者近距离感悟文学的生命力,接受作品提供的那种契合自我文化心态的情感或思想。B.从某种角度说,读书有助于唤醒读者自身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可视为一直便捷的自我发现的途径。C.读书应善于思索,读者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寻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2D.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B.智慧关乎人生,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C.哲学研索重在选择一个准确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完全不同的思考与阐释。D.信息、知识与智慧,知识,智慧与哲学,这是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的概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者重读那些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的作品会觉得了无新意,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说明这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开始枯萎了。B.相对于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有些书的作者虽然很聪明,有才气,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C.具备悟性,人们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思考,把大量的对事实实物的认识的总和加以分析,提炼和组合,形成可供自己参考、使用的材料。D.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高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使之专门化,才能成为智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假:借给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做:定罪3C.会帝厌兵会:适逢D.第遣使吊赙其家第:按次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1若是,则清强者沮矣2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3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4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5召文贵开谕之,遣去6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A.123B.125C.346D.45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干预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其二)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注】1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8.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5分)4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两首诗怎样表现了画面以为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2)海日生残夜,。?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冬季杨晓敏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所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使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儿头上笼罩哈气,嘈杂着围绕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在燃烧……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着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不知何时士兵们不作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上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现实时,却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七八双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哼”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蔑视和不信任。5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内心叹息罢,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后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至极。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儿……”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来逡去,待大伙儿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之后,和哨卡从此结上不解之缘了。(节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品鉴赏》)(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一段的“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看似闲笔,但在作者心中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B.“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摸一会儿”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四川新兵对红艳艳的狐狸的喜爱。为后文跪在雪地上替美丽的小动物求情埋下伏笔。C.小说对哨长放掉小狐狸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