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审美形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不同悲剧的审美意识形态从《红楼梦》到《哈姆雷特》学院:文学院姓名:陈雨生学号:2011010953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我想人大抵都是喜欢喜剧的,因为喜剧能给人带来喜悦与幸福感,当然这是以和平为前提的。但在整个文学历史中,悲剧的地位毫不逊色于喜剧。我本是不爱看悲剧的,因为我常常以为,一个处在苦难生活中的人,过着艰苦的日子,哀嚎着命运的不公,最后郁郁而终,这便是悲剧,但是我错了,这不是悲剧。鲁迅有一句话这么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并不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他是悲剧,他一开始往往向你展示的是他美的一面,或者说展示的是他常态的一面,在情节的慢慢发展中,逐渐体现出他的矛盾冲突,可能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也可能是个体内部的矛盾,通过矛盾的产生,来破坏这种美好或者常态的生活,破坏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悲剧主体开始抗争,当然悲剧的结局都是不美好的,抗争往往伴随着毁灭与死亡。我想用斯马特的话来解释悲剧是再正确不过的:如果苦难落在一个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建议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得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是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我们会说悲剧美,因为悲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美好的美更深一层次化,然后通过矛盾冲突,对这种美进行破坏,营造出凄美。对于这种悲剧的好坏评判,我们往往又会通过历史以及自身的经验去判断,我们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不是我们理想的命运,我们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这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人生生存实践的对立的两级,但是,在这种命运冲突中,在这种存在的抗争中,人自认为正义或真善美的一方,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死亡、毁灭的结局。然而,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出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便是悲剧独有的审美形态。换言之,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因为这种崇高的理想与精神让悲剧色彩浓重,我们在审视悲剧的时候也将这种负有崇高意义的事物被毁灭当作一种美。这里我们拿《红楼梦》来做例子,《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他描绘了一个个冰清玉洁,才华横溢,情韵雅洁,美丽聪明,志行高洁的青春少女被毁灭,从而展现了深刻,刺痛灵魂的悲剧。尤其是作者把极真实的宝黛爱情悲剧及千红万艳的人生悲剧,与极虚幻的“风流冤孽造劫历世”及“木石前盟”的前世因缘套叠起来,既欲“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写出人生与爱情的美感,又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暗示在这肮脏的尘世,真正的爱情是不会有收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县崖撒手,爱与美都被毁灭,作品虚实相生的描写,深化了美好事物不见容于浊世的悲剧的主题。作品把极现实的生活内容与极虚幻的隐喻象征套叠起来,还建构起多层次的小说美学空间,大致可以分成贾府、大观园、太虚幻境三个小说美学空间。贾府这个美学空间的建构,是描写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并以写一世家而影射万千世家的手法展示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其败落命运则预示整个封建社会的前景。这个美学空间的美学定性特征是真,而对其作美学评价则要使用与美对立的另一个感性范畴—丑。大观园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作者把那些“风流冤孽”和那个“蠢物”都放在这里,让他们天真烂漫地生活,充分展示了生命与爱情的乐趣与美感。然而理想世界里发展起来的自由的生命和美丽的爱情,对于现实世界却是一种叛逆,而且直接危及到封建家庭及现成社会秩序的延续发展,因而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文化环境里,终于在劫难逃,归于毁灭。大观园是在贾府肮脏的旧基地上建造起来的,这块清净之地到底封闭不住大环境恶浊空气的污染和侵袭。大观园这个美学空间在《红楼梦》里是个主体空间,其美学评价当然就是美本身,而其定性则是理想化的生活。太虚幻境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但它却是这些“风流冤孽”和““蠢物“的来处,也是他们经磨历劫之后的去处。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专职“布散相思”,“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太虚幻境又是“孽海情天”;其中有“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不一而足,“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这些“风流冤孽”和“蠢物”,在幻入红尘之前,都要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而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都进了“薄命司”。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曾在“薄命司”翻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这些簿册里分别注明了各个女孩子不同的遭际命运,不同的悲剧结局。太虚幻境这个美学空间好像是按照爱情的境界来建构的,其美学特征是美好而又酸楚悲戚的,所谓“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是也。太虚幻境在《红楼梦》中的存在,给作品及其人物故事染了一层虚幻的云烟,给人以幻想的美感,也给作品的悲剧主题注入了命运意识,读来不禁产生一种美感与幻灭交织的悲哀。这便是从审美形态出发认识到的红楼梦独特的悲剧,我们认为美的事物,希望能延续下去的事物往往会被毁灭,事情的发展通常违背我们的意愿,《红楼梦》在构建了审美空间并描绘了那么多令人羡慕向往的美好生活之后,最终还是写到败给了命运的悲剧,在当时的时代下女子终究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这种崇高的悲剧美让《红楼梦》至今仍屹立于中国文学。西方的悲剧往往与中国的有所区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悲剧,通常是将美的事物毁灭,或将幸福的生活破坏,让人觉得心痛,扼腕。而西方的悲剧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与人,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命运抗争,各方面矛盾冲突体现的悲剧,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种悲剧更能体现人性美。如果一定要我挑最喜欢的悲剧,那我只能很俗气的说《哈姆雷特》。莎翁对哈姆雷特人物的塑造太过真实,以至于人物的心理超越了真实的我。正如我以为哈姆雷特会在克劳狄斯做祷告的时候一剑解决了杀父仇人,但他没有;我以为哈姆雷特会向奥菲利亚表示自己的爱,解释自己的无奈,但他没有。我甚至怀疑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的犹豫不决,又怎么会那样隐忍,到最后甚至开始讨厌他的延宕,他的迟疑,他一点不像个男子汉,但在他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后,我又感受到他的伟大,对他敬佩,又仿佛有一股怅然若失。《哈姆雷特》的美不在于框架,不在于环境,而在于人物矛盾的冲突,人与人,人与命运,人内在等诸多矛盾的冲突,环环相扣,甚至癫狂。说道癫狂,不得不说一下哈姆雷特装疯的那一段,那里是人物内心活动最活跃的时期,是全书精华所在,哈姆雷特正是因其沉浸于疯癫的幻境当中,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开来,才对人生与世界的本质做出了洞若观火的思考与判断。也正为此,哈姆雷特的疯癫摆脱了单纯的病理症状,体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意义。而且由于疾病的隐喻意义在现代人眼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哈姆雷特的疯癫对处于技术钳制下的现代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疯癫总是与谋杀和死亡为伍。作为戏剧,这当然构成了极具吸引力的看点,因为“疯癫与梦幻、错觉密切相关,它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疯癫带给人们的是欢乐而非恐惧。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莎士比亚剧中的疯癫多出现在心灵高贵者身上,如李尔王、奥菲莉亚等。这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揭示了疯癫在人类生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理性无可承受之痛的负载者。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福柯的疯癫理论,我们对哈姆雷特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诊断,我们可以断定,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疯癫状态的狂人。而疯癫因其在现代人眼中独特的隐喻意义和审美价值成就了哈姆雷特经久不衰的魅力,因为“通过疯癫的中介,在艺术作品的范围内,世界在西方历史中第一次成为有罪者”。疯癫的哈姆雷特不仅让我们体验到非理性的魅力,还让我们窥探到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个隐秘的欲望:在某种面具的掩饰下忘掉理性强加给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明白人的使命和生活的目的,我们努力为善,但是,在欲望和利益的重压下,我们的灵魂逐渐失去活力,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离我们本初的善良越来越远,我们的躯体和灵魂日益被一种无力又无助的痛苦侵蚀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说,不管你是谁,你的身上和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i《浅析悲剧艺术家与悲剧作品的关系》何思远《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年11期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ii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九二五年二月六日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