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宰情绪”课程讲义一、情绪的概述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或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人们对外界事物并非物我两分、无动于衷,而是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一般说来,凡符合、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会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等体验;反之,若不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则会使人产生不满意、不愉快、憎恨、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复杂多样,因此反映这种关系的情绪也极其复杂。同一事物,既可以引起肯定的情绪,也可以引起否定的情绪。例如,对待学习,学生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感到愉快,同时,也可能由于劳累、厌学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与其他心理活动不同的是,情绪除了产生独特的主观体验之外,还伴随一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其生理变化主要是指当情绪发生时。有机体内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代谢过程等发生的相应变化。如满意或愉快时,心跳正常,通常使得胃液、唾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强;暴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在情绪状态中,不仅发生外部变化,脑电活动、中枢神经介质等也会相应随着变化。情绪的表情动作是指情绪发生时有机体外部的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眼睛、泪腺等的相应动作和变化,如欢笑时嘴角向上,张口露齿,愤怒时瞪眼咬牙,鼻孔张大,眉毛竖起。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姿态,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悲伤时垂头呆立。语调表情则依靠语言、语调、言语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表达情绪和情感,例如同一个词“什么”,可以用不同的语调表示出疑惑、生气、惊奇、愤怒等不同的情绪。在实际生活中,将面部、身段、语调表情结合起来,参照当时的情境,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各种情绪。在情绪状态中,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及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类。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体验,而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体验,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良好的心境使人有“万事称心如意”之感,仿佛一切都染上了愉快的色彩。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恐惧、狂喜、悲痛、绝望等。激情的针对性十分明显,情境性很强,犹如急风暴雨般地突然爆发,但持续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暂。积极的激情能够使人奋发向上,克服困难,是行动的巨大动力。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紧张、危险的情况而又必须迅速作出重大决策时,便可导致应激状态。应激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耶的研究指出,应激状态的延续会破坏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受疾病的侵袭。个体应该设法避免长期的应激状态,注意转移环境,使自己远离应激情境。二、情绪与健康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情绪对于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绪对人具有激励作用,它令人精神振奋、乐观向上,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信心,成为人们积极进取的动力。相反,消极的情绪却对人具有阻碍作用,它令人精神萎靡、悲观厌世,对现实和未来麻木不仁,心灰意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疾病中,由心理因素、身心失调引起的心因性疾病约占50%——80%。紧张、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够激活体内的有害物质,击溃机体的保护机制,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由此致病。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变成水以后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所变成的水澄清透明;悲伤时呼出的气所变成的水则有白色的沉淀。接着他将个体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亡。因此,爱尔马得出结论: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同时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良好的情绪使人的内脏器官正常活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也能使自己的大脑处于最佳状态,协调好躯体内外的平衡。另外,它还能激励人们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始终保持开阔的视野、开朗的心情,使生活充满活力。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除积极的情绪体验外,还会有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各种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当这些情绪的强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时,就会影响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并通过皮层下中枢的作用,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异常活动,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持续下去,则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一般认为,情绪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通常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善于自得其乐,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②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表达;③情绪反应是适当的原因引起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是由具体的可感知的现象、事物所引起的,而非莫名其妙的无端反应。同时,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应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④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得到良好的发展。三、情绪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一)情绪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既有治病作用,也有致病作用。愉快、平静、舒畅等积极的情绪,能保证机体内脏器官和腺体的正常活动,增强机体对各种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有益于人的健康。而忧郁、愤怒、恐惧、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则会引起机体生理活动紊乱,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如果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就可导致疾病。中医有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强调的就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医学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批评过多,学习任务过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太少,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致使出现某种躯体症状,如呕吐、腹痛或头痛等。相反,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增强中学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巴甫洛夫曾指出:“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二)情绪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中学生的潜能开发、学习效率与情绪密切相关。情绪能够通过认知因素间接地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良好的情绪能够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责任心强,认知活跃,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强,有着较好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而不健康的情绪,则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在痛苦或焦虑不安的情绪下学习,对学习有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易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注意力不能有效地集中到学习上来,思考能力弱,缺乏学习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情绪易激动,心神不安等,相对的自我控制力弱,不利于完成课程的学习,更难以取得好的成绩。心理学家用实验方法研究情绪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时,他们将焦虑程度与学习成绩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采用自我评定法和生理反应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适度的焦虑能使学生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均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三)情绪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会交往是中学生的基本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不但依靠语言传递信息,情绪的外部表现也是很重要的人际手段。”积极的情绪表情,如真诚的微笑、满意欣赏的点头、富于同情的表情等,往往能使人互相接近,互相了解,架起友谊和情感的桥梁。建立起和谐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四、中学生情绪调控的方法(一)理智调适法理智与人的情绪活动有必然的联系,理智是从情绪中发展起来的,所不同的是理智去掉了情绪的原始反应性成分,而由人们的意识所把握。理智是逐渐远离情绪的高级情感,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冷静。所谓“临危不惧”就是理智的表现,人的情绪是受意识和意志控制的。因而一旦学生出现自己摆脱不了的焦虑、忧愁和恐惧时,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如何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整。最终使这种消极的情绪得到缓解,从而保持心情的平稳及心理的健康。理智调控法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其一是分析刺激的性质与程度。人类情绪应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种族的生存与发展,是驱动我们应付环境、即刻反应的本能冲动,虽然伴有认知过程和结果,但这种认知往往笼统、模糊。冷静分析问题所在,可以即时调控过度的情绪反应。其二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选择后择优而行。很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寻找最佳方法至关重要,而冷静思考是前提。(二)注意力转移法当一个人陷于焦虑和忧愁之中不能自拔时,就应当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目标,以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降低引起消极情绪的兴奋点,使紧张的情绪变得松弛,从而及时提高积极、愉快的情绪。目标转移的方法有很多,如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看电影、电视等娱乐活动,听音乐、看书等文化生活,以及体力劳动等都是较好的目标转移形式。教师应当从旁关心学生,引导学生转移目标,让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样既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目标,消除烦恼和忧愁,同时,在转移过程中还能不断理清思绪,从而正确对待自己,也正确对待别人。(三)自我安慰法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当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他们常常会不断责备自己,无法原谅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这样更加促进了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要摆脱这种不良的情绪,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与短处,手指伸出来也不一样长。如果只看到短处而不见长处,只夸大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成功,容易使人产生自卑感。正确对待自己的方法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扬长避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学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遇到困难时,只有使紧张的心情尽快地平静下来,不断转移方向,不懈进行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可能回到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四)合理宣泄法宣泄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对消极、悲伤、焦虑和忧愁的情绪,仅仅靠自我控制或压抑,非但没有好处,还可能产生破坏力量。合理的宣泄是指对不良情绪宣泄有理,发泄有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暂时、强烈甚至难以抑制的打击和刺激是可以通过宣泄方法加以平息的。但是,情绪的宣泄不能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例如有的学生被家长或老师批评后,却把气发泄到同学身上,用谩骂、吵架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有的学生则把教室的公物当作自己的宣泄对象,敲打或摔坏课桌椅,等等。作为教师不仅要制止这些不正当、不合理的宣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善意引导,深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对抗、激愤的行为表现,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不合理情绪宣泄的危害性,并教给他们合理宣泄、理智发泄不满情绪的方法。(五)松弛训练法适度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帮助的。但如果学生过于紧张和焦虑,或持续紧张和焦虑而无法松弛,那么这不仅有损于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的生理健康也有害。过度紧张与焦虑会使学生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行为紊乱,思维、记忆、动作的准确性都会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甚至产生思维、记忆的“空白”,并造成学生“晕场”和“怯场”现象。因此,对学生进行情绪松弛训练,既是保持其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1.呼吸松弛训练呼吸松弛训练是让学生改变原来的呼吸节奏,采用稳定、缓慢的深呼吸的一种方法。一般连续多次练习,即可达到平静情绪、消除紧张、焦虑的效果。2.肌肉松弛训练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先紧张后松弛地训练其肌肉放松。肌肉松弛可以按照从头部的面额一头颈一上肢一胸背一下肢的顺序,训练过程中还要在心里默念:“松、松……”或可遵循其他的放松指令。肌肉松弛如若配合呼吸松弛,则效果将会更好。3.自我暗示松弛这是一种通过语言的自我暗示来调节和松弛紧张情绪的一种方法。如可以用言语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