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历史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年高三历史教案第一轮复习必修(Ⅰ)【模块概述】: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主线:专制——民主民主的形式不分优劣,世界文明多样性人治——法制中国对比世界古代:专制古代:古希腊古罗马政治——民主起源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现代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现代:真正的民主祖国统一大业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社会主义民主)现代中国的外交(世界政治的民主化)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试说明】(一)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⑵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⑷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元知识概览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一、王位世袭制(一)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二)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三)影响:①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政治权利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②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二、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管理政务地方:封侯、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考点二分封制一、含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广建封国,把功臣和亲戚分派到各地拱卫王室。即所谓“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二、渊源:分封制起源于夏为商朝所沿袭,到西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三、目的:进行有效统治,加强巩固王权,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四、内容(一)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二)诸侯的权利:①对自己封疆内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世袭统治封国;②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三)诸侯的义务: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五、影响: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西周的边远地区;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六、瓦解:西周末年,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考点三宗法制一、目的(原因):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二、内容(一)含义: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质: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其俩的一种措施。(二)概况: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②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③分封制下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可以以周公辅佐成王的图片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三)特征:嫡长子继承制(四)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五)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十分缝制的内核和纽带三、影响: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第二讲秦至清初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一、诸侯争霸(一)原因:⑴西周末年,王室衰微⑵春秋战国,周天子大权旁落(二)秦的统一(前221年)人民渴望统一条件:经济发展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根本)客观条件局部统一商鞅变法——主观条件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皇帝制度⑴由来:秦始皇嬴政始称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⑵特征:①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由皇帝控制以虎符为凭据。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②皇位世袭——显示权利的不可转移(“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③皇帝独尊——皇弟专享(实质:“主子与奴才”)(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互相牵制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⑴官职互不统属)太尉:掌管全国军务(无实权)九卿:掌管国家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⑵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重大事项由丞相、御史大夫、诸卿朝议再由皇帝裁决。⑶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项的决策失误。(三)郡县制度:⑴由来:①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②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⑵内容: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县长由皇帝任命;皇帝可直接对其进行考核、监察、任免、升迁。⑶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强干弱枝);把全国的每家每户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来。(四)秦代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发展两汉①汉初,举国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③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全国分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权于一身,成为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威胁皇权。制度中朝选亲信之臣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尚书省先握有职权随后出现中书省、门下省)唐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握有地方财权(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军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政令评价、影响:①三省长官均为宰相;②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③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沿用。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①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禁军②行政上:文官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影响①积极:改变唐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②消极:造成的国家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行政效率低下。①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影响: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元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四级。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影响: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统一得多您族国家;③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①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元朝后期宰相职权增大,甚至可决定皇帝的废立。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明地方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辖布政司,三使司,都指挥使司)、府、县三级废除宰相原因①明初沿袭元制,宰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高度集中;②胡惟庸案概况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的形成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忙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协助处理政务形成①明成祖时内阁出现②明宣宗内阁拥有票拟权③明神宗内阁制度完善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产物不能限制皇权性质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清省、道、府、县四级背景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制措施中枢分权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设立军机原因办理西北军务设立雍正帝在宫内设置特点①机构简单有官无吏;②品级不高,由上钦定,跪受笔录,皇帝独裁;③草拟诏令,由上审批传,达各部。作用①提高行政效率;②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④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考点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察举制(一)目的:广泛地搜罗管理人才(二)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三)影响:(岳麓版)一定程度满足官僚队伍需要,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二、九品中正制(一)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拔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二)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大多不重视提高才能;有真才实学而出身低微的人难以出任高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三)结果: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而难以继续。三、科举制(一)背景:隋统一后,士族没落,依靠门第的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二)演变: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相继完善④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走向没落(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联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积极:选官制度的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相连有利于提(三)影响:高官员文化素质,打破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中央集权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消极:后期趋于僵化,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二、单元知识整合一、单元知识结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周秦西汉至元明清夏、商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西汉中外朝制明废丞相分封制(西周)中央东汉尚书台制度设内阁互为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清代军机处表里宋代二府三司制宗法制(西周)选官制度元代中书省制度地方郡县制度西汉初郡国并行制明代废行汉武帝刺史制度行中书省唐代节度使制度设承宣布政宋代文官治国、分权使司元代行省制度总趋势地方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相权削弱,君主专制加强初具雏形系统实践发展演进成熟积弊二、重点知识整合(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学院色彩。(二)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制社会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明以前)确立并盛行于元代与中央政府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世袭,以血缘为纽带郡、县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地方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不世袭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官员对直接中央负责作用和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导致战乱、割据不仅在当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并经过后世的调整补充积极作用明显相同点⑴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⑵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⑶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积极作用(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内阁制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内阁六部制相同点本质:巩固君主专制,维护王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君主专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不同点应用时代雏形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盛行于汉雏形于魏晋,确立于隋,盛行于唐运用于明创立于明中期,清初沿用内部结构综合性中央体制,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及监察、司法、军政、民政为一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