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知识点背诵1-3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教材P5图1.6)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教材P7)发达国家:现代型,低自然增长率(不足1%),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主要为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以上)全世界:传统型,在向现代型过渡中国:现代型(计划生育政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国际人口迁移各阶段的特点、迁移方向(教材P9图1.8)(1)19世纪以前:总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方向:从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欧洲为净迁出地区,拉丁美洲为净迁入地区意义: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2)二战后: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方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迁往北美、西欧,欧洲为净迁入地区,拉丁美洲为净迁出地区2、国内人口迁移各阶段的特点、原因、方向、影响(教材P9图1.9)(1)古代:特点:迁移频繁原因: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方向: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建设;东部人口稠密农村地区迁往西北、东北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特点:自发迁移,迁移规模大方向: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内地前往沿海,山区前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出现“民工潮”。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户籍政策松动,允许农民到小城镇落户。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的差异(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方面)、变化(环境恶化或改善)及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政治、文化、宗教: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经济因素通常起主导作用,但特定条件下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4、美国国内四次人口迁移的时间、原因、方向(教材P13)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1)人口迁出地:利——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收入,缩小差距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2)人口迁入地:利——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弊——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增大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医疗、教育)的压力;流动人口增加,影响社会治安等。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关键词:最多)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环境最多能养活的人口数量2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因素及相关性)(1)资源丰歉程度:正相关(2)科技发展水平高低:正相关(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低:负相关(4)地区的开放程度:正相关3、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关键词:适合)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特点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他类型用地2、城市各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城市空间的40%~60%。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大,环境优美,配套基础设施完善;低级住宅区分布与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小,拥挤,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较差商业区:遵循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原则,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的建筑高大密集。工业区: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3、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及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教材P22图2.6)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扇形模式(沈阳)、多核心模式(重庆)4、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特别强调: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教材P23图2.7)(1)地租水平及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据交通干线越近,土地地租越高;距市中心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各类活动付租能力:由市中心向城市外缘依次为,商业、住宅、工业(2)工资水平(3)历史和文化(4)民族(种族)和宗教(5)城市土地早期利用方式5、位于市中心工业外迁原因及目的原因(面临问题):工业规模扩大,第三产业兴起,导致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迁移目的: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的等级划分依据及划分层级依据:城市人口规模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3、城市的服务范围及特点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及附近小城镇及和广大农村地区特点:范围不固定,没有明确界线4、城市等级与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表格)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低少低小高多高大5、影响城市等级发展变化的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发达便利的交通6、城市等级、城市数量、相互距离之间的关系(表格)城市等级数量相互距离服务范围低多近小高少远大7、城市六边形嵌套规律个等级城市分布特点(1)城市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2)多个相同级别城市服务范围空间上呈蜂窝状网格(3)高等级城市正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距离远,在六个顶点分布有低一级的城市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什么(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用地规模(面积)扩大;(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城市化的动力中,推力和拉力各指什么,分别有哪些方面(教材P31-32图2.17)(1)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乡村面临的问题: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2)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城市的优势: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3、城市化各阶段及特点(表格教材P33图2.19)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问题初期低(20%—30%)缓慢缓慢不明显中期较高(30%—70%)迅速迅速,出现郊区城市化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后期高(70%以上)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市中心出现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缓,出现逆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不合理。处于初期、中期阶段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P36图2.24)(1)生物多样性减少(3)城市设施影响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水质、水量(2)废弃物影响土地质量(4)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6、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类型、污染源、治理措施)污染类型污染源解决措施大气污染生活活动排放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交通工具尾气合理布局污染大气企业;集中供暖;改进燃烧技术;节能减排;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建筑废料,工矿废渣,生活垃圾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带7、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表现、成因、解决措施)表现成因解决措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交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及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1)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较稳定,如气候(包括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如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政策例:水稻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农业区位选择实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经营方式、特点、优点分布:该国的西南和东南(墨累—达令盆地)。经营方式:小麦—牧羊。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世界畜产品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羊毛生产国出口国。特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优点: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高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牧业比例,对市场灵活性高,适应性强。3、结合水稻的习性,分析水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分布:亚洲季风区(图3.11),东亚(中日韩)温带、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中南半岛)、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横河流4域、孟加拉湾沿岸)的热带季风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A、气候: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B、地形、土壤: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C、水源:降水丰富,河流众多,灌溉便利(2)社会经济因素:A、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B、市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大,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C、种植历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D、生活饮食习惯:人们喜食稻米。3、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课本P48)(1)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3、日本农业的特点生物技术发达;农业小型机械化水平高;水利设施完善4、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作物、主要分布地区及国内外经营方式差异主要作物:小麦、玉米主要分布地区:国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家庭经营);国内——东北、西北(国营农场)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和区位条件(参考课本P50图3.15)分布:中部大平原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6、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措施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区;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壤肥力;建立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提供最新成果,提高竞争力7、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及畜种美国、阿根廷(美洲国家,牧牛);澳大利亚、南非(养羊)2、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面向市场,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措施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便于大规模经营;(3)距离海港近,促进商品性经营;(4)铁路连接海港,便于加工、外运(5)海上冷冻船发明,市场扩展至欧洲;(6)养牛历史悠久发展措施:(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2)种植饲料;(3)打机井,开辟水源;(4)培育良种,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5)进一步完善交通4、乳畜业主要产品、主要分布地区、特点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酪、奶粉、黄油分布: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