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结题报告“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它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简单增减,而是观念上的变革,即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学生是怎样学习数学的?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现象,注重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组织者;教师要承担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指导者;教师要充当学生数学学习的真诚合作者。让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交往与互动的合作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了“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的探讨。经过三年的反复研究和实验,使“合作学习”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化的高度,使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中螺旋式上升,让“合作学习”从“理论上探讨的殿堂”步入“实践的课堂”,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标》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校也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但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有鉴于此,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因此我们课题组确立了《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帮助。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3、“生本教育”理论指出:在教学中,只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热烈讨论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团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分析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目前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2、合作学习的现状;3、合作学习内容的分类及策略。分类:(1)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2)以生活情境问题为主的合作。(3)以开放问题为主的合作。(4)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策略:(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间;(3)正确实施合作学习的问题策略(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5)有效实施评价策略。六、课题研究的方法:1、个案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对组内合作学习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2、比较研究法:将其他老师的案例作比较,对数学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合作交流的模式作考察,找出共性,以提炼出更有科学价值的小组合作模式。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子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4、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各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5、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一)准备、培训、宣讲阶段:课题组多次召开全组成员会议,进行了动员,依据自愿参与、责任到人的原则,组成了课题研究小组,并研制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再进行讨论修改,并得到了省、市专家的具体指导。方案计划出台后,全组认真组织学习,特别加强了对全体参与研究成员的理论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踏实做好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借鉴网络及《教育技术》、《湖北教育》、《孝感教育》、《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等业务杂志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与研究水平,鼓足参与研究的勇气与信心,坚定了事在人为的信念。(二)实施、反馈、修正阶段: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后,我们针对研究的问题,扎实开展了实质性的研究。这是一个艰难的阶段,也是一个五彩纷呈、蓬勃发展的阶段。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序和健康发展,课题组突出抓好了以下几个环节:在实践中,一方面: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的场景,激发学生探索的心向,营造氛围,唤醒自主学习意识;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教学中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展示探索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管理制度;开展各项竞赛,促进成员与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竞赛是教师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大比拼、大展示,是教师相互学习的一个大舞台,同时也是深入本课题研究的推动力。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教学比武活动、论文竞赛、反思评比等活动,使教师与课题组成员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同时,数学课题组还开展了“同课异教”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总结分析,相互交流。每学年,课题组都要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发现问题,部署后段工作。这是一个实践反馈、深入探究的阶段,也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断发现新成果,不断激发研究成员的创新火花。聘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及时微调研究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予了我们具体的指导。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叶尧城及孝感市教科院院长万新才亲临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以健康、顺利进行。(三)总结、鉴定、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课题组重点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探究过程中的经验,思考如何将本课题研究引向深入,赋予本课题研究更丰富的内涵。同时,将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进一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将课题研究持续健康地进行下去。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实验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四个阶段实施:(一)准备阶段(2005年8月—10月)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二)初步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2月)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理论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三)正式实施阶段(2006年2月—2007年12月)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账。4、请专家指导。(四)总结鉴定阶段(2008年元月—2008年6月)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2、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九、课题研究成果:1、预期目标:(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2、预期成果(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3、研究成果三年来,我们了解到该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包含的现代教育思想,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基本策略和具体实施方式,简单认识了基本操作原则、程序和其思想实质。也曾先后到汉川市城关中学、实验中学、华严农场中学等学校听课或参加有关的会议,向有经验的各兄弟学校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更新教学观念。在兄弟学校同行的帮助下,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方面:(一)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求通而未通,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二)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合作探究地学习实践活动中,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作专门的指导,只须按照掌握的预习方法进行就行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地欲望、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三)合作探究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学生数学合作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已开始向多个学习层面辐射,辐射到其它学科,辐射到班级管理、文体活动。如部分实验班已建立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难事商量办”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涌现了一大批教师的小助手、小参谋,使班级管理向精品化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四)合作探究习惯初步养成,成绩显著。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