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学科如何应对高考(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在高考面前的选择说两句我的真实感受:1、教学中能离开教材,但离不开试题。2、教材哪个版本都行,但不能没有《课标》《考纲》,并且亲自实践(它两运用不同但效果却相同),不能纸上谈兵。这样就能理解高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思了。一、钻研课标把握考纲明确方向新课改后的高考最大的特点是一标多本。就是一个课标,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人教、人民、岳麓、大象)。课标就是引领,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有效把握教学过程,清晰教学思路,减少盲目,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考纲》是高考的指挥棒,它对能力的要求(四大能力12个基本项目)及考试范围的划分对备考中的复习与训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审题)针对高考试题的处理,分三级目标(1)获取和解读信息——审题(材料、图片、表格)(下列三项逐级提升,达到第三项就能得出高分)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10年28题,11年32、34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如;10年27、33题,11年24题。(选择题的题干和主观题的设问部分及材料——训练中实践,是试题的关键,重中之重)(2)调动和运用知识——思考(处理问题)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基础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辩证法)(选择题的选项和主观答案的得出)(3)描述和阐释事物——表述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如,11年40、45题。(主观答题部分)(4)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明确观点或全面看问题,涉及认识、影响、作用等)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史论充分,主流是发展观点看问题、下结论)(主观答题部分,总结规律,开放性较强,08年第三问6分设置的答案开放,10年第三问13分,11年41题的12分。答题思路①明确观点——按照材料给的观点;②全面回答,含政治、经济、思想、科技;③史论结合。)2、《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学习过程的培养(注意书后问答题的处理,都是课标要求的)(1)知识与能力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获取提高能力,有效设置知识结构,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就是①在阅读中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②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授课。如,A苏俄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公有制;B资本主义政体——社会主义政体;C俄国革命——中国革命;D资本主义政体——苏俄——新中国政治——归纳民主认识。(2)过程与方法过程就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基本方法含: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所学内容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我一般都在第二轮处理,加强对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例,通过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总结资本主义政体四大特点①法治②代议制是基础③内阁制是核心④政党轮流制。通过4国资本主义政体确立还能总结: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完善。还总结:资产阶级革命是必然的;巴黎公社是偶然的;无产阶级必须暴力夺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绘画的区别),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这种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方法的运用,还要有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下的完整教学观。二、分析试题总结特点为我所用1、三年试题分析(宁夏片——黑吉辽)考试范围:必修含三个模块共18单元,选修四个模块,即《历史上重大改革》《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战争与和平》。其中,考试范围按通史排列,先后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排列。文字阅读量统计:长和稳。都在近3000字。选择性材料居多,阅读量、信息量大。2008年,选择,850字,37分大题,1102字,每个选做题大致450字左右,考生应对的文字量合计:2400字。2009年,选择,1019字,37分大题,954字,选修每个,485字,合计:2458字。2010年,选择,1392字,37分题730字,选修思想,422字,人物438字。合计2544字。总体看选择增主观少,但试卷长度还是稳定均衡的。从难易度看:不是难而是更活、更新。表现在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灵活运用,不是通过教材直接得出答案,设置的情景较新,这样的选择题:08年3个(24、25、32),09年3个(24、29、30、35),10年2个(28、35);11年更普遍了。主观题(必+选)都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算是有一定的难度,今年的37分的第三问就增加了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如果能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方面阐述这一问题,再明确观点就能得高分(上升到能力目标的第二项,明确观点,全面看问题)。如果就叙述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其它因素;或只阐述观点,缺少史论结合(结合材一、材二)。得到一等分数不是很容易,因此看起来难度略有提高。从模块比重看:三年来也算是保持平稳,先经济占多,后政治增加,11年文化选择3个。08年政治16分、经济53分、文化4分;09年政治20分,经济53分,文化4分;10年政治24分(略多)、经济45分、文化4分。从题型上看:无论是选择还是主观题,材料的呈现方式比较常规化,主要是文字、表格、图片三种形式,并且都是新材料。(08年没图),都是平时训练常见的,所以考生在做题时不会感觉慌乱。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看:①既有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如,08年26、27、28、29、30、31、33、34、35等9个选择题和37分材料题的(1)、(2)问;09年25、26、28、31、32、33、34等7选和37分题基础性很强;10年24、25、26、27、29、30、32、33、34等9选和37分部分内容;11年24、25、26、28、30、33、35等。②又从能力考查上完全反映出考纲四大能力要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90%以上所选材料都是教材所不曾涉猎的“新”材料、“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材料来源广泛,有史学原著、法律条文、重要人物发言或言论、现当代相关书籍、报刊等。③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融能力考察于基础知识的考察之中,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点在37分的第三问和11年41题中尤为突出,开放性强,且分值达13分(08年仅6分,主要是答案设置的开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高中新课标的理念。此题第二问重视学生对获取历史信息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同样,08年、09年的37分题都有所体现。2、归纳命题特点(1)新课程,不忘本08—28题,09—26、28题,10年—24、29题;11年28、33、35题及其它一些试题都是以基本史实为依托命题,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发挥了教材的基本作用。(2)新课程,宽视角传统材料题是创设新情境,让学生根据该情境回答教科书的内容(常用语回归教材),效果跟问答题差不多。例:(全国1)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材料二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答案(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3)独立、富强(或民主)。(全国2)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材料四(此年前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回答:(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5)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确认的原则作简要分析。答案(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鼓舞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发展方式不同;南北矛盾焦点奴隶制废存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北方取得胜利废除奴隶制。(3)取消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4)美国公民的选举权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斗争的结果。而今的试题在整体设计上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但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是依托材料,或文字或图片或表格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之一,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识,又超越了主干知识,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如前面说的08年的9选、09年的7选,10年的9选等试题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知识点,但命题使用的材料却高于教材的阐述,不太容易直接得出答案。另外还有在材料运用上提供一个学生完全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历史事件。如08年37分题的(1)、(3)问;09年32和37分题;10年27、29、30、31、32、33、34和37分题;11年32、34、45题,从三年考试题来看,这种思路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历史知识的迁移,突出学科能力考察,反映“依纲不依本”的理念。这种宽视角体现的是课程观而不是“教材观”,它强调教材只是教学依据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教教材,而是运用教材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句话,历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合作共同发掘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3)新课程,重思维就选择题的题干所给的全部材料本身就对考生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些通过教材不能得出答案的选择题和主观题的部分设问,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