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师生关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也就是合作学习。而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注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而学生成为客体和附庸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关,使学生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2、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使用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学科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即如何利用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不再依据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3、新教学方法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答。在新课程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并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4、新学习方式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的现状。二、研究的目标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打破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探索新课程下学科课堂中新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三、研究的内容1、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3、新课程理念对师生教学行为要求的研究。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的研究。四、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素质,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生师各方面发展的研究和跟踪调查,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以个别指导一般。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五、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07.11—2008.21、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2、课题开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二)实施阶段:2008.3—2008.7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2、收集、积累图文素材,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小结。(三)总结阶段:2008.8—2008.9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素材。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六、课题研究成果。(一)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应是以生为本。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以生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行为的主观意义,特别强调学生个体行为的主观层面。以生为本,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要求教学过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就是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想境界。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的热爱与接受,合理的控制与宽容。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作为首席学者,从知识的权威者的地位转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综上所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为基础,同时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教师的自我改变。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只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综上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刻刻的尊重。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2、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观念是共同的。3、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教师起外号等等。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4、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常言道: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施与不同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其实,研究学生往往比研究教材更重要。事实上,当我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无意间谈到他的父母或他家中的事,谈到他对某一事物的爱好、谈到他的某一特长时,往往会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他们会惊奇你对他的了解和关注,从而必然会发自内心的感激,而这种感激之情,对学生而言,就是加倍努力,不让老师失望。5、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主动参与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取得比教师的安排、指定、布置不能达到的效果。七、研究后的思考。我们明白,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他们不再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更应尊重学生,把他们看作具有独立意识的实实在在的人,充分信任、理解、鼓励他们,关心他们,形成一种平等、民主、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进行课改,圆满完成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2010-04-2714:15在课程改革中,我校全体教师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实践、坚持研究、强化管理;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突出“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题的实施,全校上下服从课题组管理,依靠良好的研究条件,分阶段有目的的实施课题研究,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一、课题前期工作:(一)课题来源: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了教育教学的高速发展,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和“架子高”等不良观念,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这种不良师生关系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领导高瞻远瞩,适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课题研究,提倡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努力探索现行的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