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示——以2007年粤、鲁、琼、宁四省区的高考试题为参照镇江一中王生tcwangsheng@163.com第一部分:对四省区2007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一、试卷的形式和结构:(一)形式:广东、海南两省以历史学科为单位进行独立命题;山东、宁夏采用文综的形式命题。(二)结构:广东卷:客观题75分(25题),主观题75分,分必做(5题)和选做(2题)两类。海南卷:客观题50分(25题),主观题50分,分必做(3题)和选做(6题)两类。山东卷:客观题32分(8题),主观题45分,分为必做(1题)和选做(3题)两类。宁夏卷:客观题44分(11题),主观题52分,分为必做(1题)和选做(4题)两类。总结:试卷均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主观题都是材料分析题(不再区分材料解析和问答),并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选做题在考点选择、情境设计、能力考核和难度等方面基本上保持一致。二、四省区命题的共同特点及新课程下历史命题的趋势:(一)四省区试题的共同特点:1、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试题功能的变化:由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简单记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海南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宁夏32)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法国大革命C。巴黎公社起义D。俄国二月革命(山东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毛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主观题也是如此(题目略)总结:史料的多样性;突出对材料信息释读、提炼、理解与应用等能力的考查;转向新课标。2、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题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试卷中蕴涵了浓郁的人文和社会生活气息,关注民生体验,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广东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D.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山东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民族文化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海南33)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总结:这些试题都是以学生日常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感受”和“触摸”到的场景为背景,考查将所学知识与情景问题相对接的能力。3、四省区试卷最大的特色是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重点考查了学生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能力。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工人阶级的诞生C.实业救国的思潮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山东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广东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宁夏31)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左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山东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冒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总结:这些试题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对学生历史研究意识、能力和方法的考查,体现出了与高校教学相衔接的特点。在以往的历史试题中,我们所重视考查的是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考查,导致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历史研究方法、意识和能力的普遍薄弱,造成了中学与大学历史教学相脱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提高。所谓的“历史探究”,主要包括历史探究的意识、历史探究的方法和历史探究的能力三个层面,是对我们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掌握、观察与模仿的一种否定。这些试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去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的历史信息进行串联、批判、甄别(去伪存真)、审视,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4、凸显人文性。具体体现在:(1)试题情境的亲和性。(略)(2)选择性试题的出现:不仅体现在选做题上,还有对观点的选择,如(山东27)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略),回答问题。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3)开放、自主性观点的确立:如山东第27题、海南第33题、宁夏第41(2)题、广东第29(2)题等。(宁夏41)阅读材料(略)回答问题: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总结:开放、自主、人文。5、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态度的考查将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基于此,在命题时,要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绝不能再将对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的考查视为知识与能力考查的附庸了。(山东29)根据相关资料究成下列问题: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总结:这种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试题就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情感教育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新课程下历史命题的趋向:第一,高考命题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高考命题应该“眼中有学生”,要以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和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传统命题中那种以命题人的意志和思维为中心的做法。1、试题要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1)试题的可选择性。尽量减少指定必答题的数目,适当增加选做题的数目,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2)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在试题内容上,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宽泛、开放史实的不同理解和开放性认知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3)试题答案组织过程的个性化。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主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2、试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在历史试题中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尊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不仅要眼睛里有学生,更要眼睛里有不同的学生,重视他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满足他们的不同发展需求,由统一规格要求转变为差异性要求。(1)试题设问的层次性、梯度性要明显。我们倡导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尽量减少客观题的数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和层次。(2)试题答案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要求。3、试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单一性”考查,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即: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这个精神指导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要更加突出对学生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体验的考查。第二,高考命题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1、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在命题时,要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2、在考查的内容上要坚持基础性和现实性。命题时,应该着重选择那些有着强烈时代感的、与社会“热点”问题有联系的内容,那些对所有学生都公平一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最基本的史实,尽量避免那些冷僻、偏怪、高难的内容。笔者认为,越是最基础的知识越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素养。3、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广域的课程资源进行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命题人不要过于关注某个版本的具体内容和史实,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置到《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淡化各版本间具体史实的区别,强化课程标准中内容的指导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命题,除教科书外,诸如各种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史籍、遗址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命题的资源。第三,高考试题要体现出与高校学习要求相衔接的特点。高考试题应该渗透高校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要求,以利于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注重考查学生探究主题的创新能力(给定一个背景材料,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独特的观点,根据观点的创新性评定赋分)、寻求有效论据的能力和方法(考查学生搜寻材料途径的便捷性和方法的科学性;论据的丰富性和典型性)、逻辑论证的能力和方法(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字表述的严谨性;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定。三、2007年江苏试题的特点及发展方向:(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表现:1、材料情景呈现的多样化。2、选做题的出现。3、历史情感考查的突出。4、重视对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