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实施中的政治课堂“双主教学”模式研究社旗一高政治课题小组一、课题提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搞的轰轰烈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河南省被列为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从2008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通过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以及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区情况的了解与分析,应该说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的问题,如何推动我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政治学科开展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要求我们关注、引进、研究、实施、发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2学习的全过程。实施双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领下明确学习目标,学会学习方法,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重在思维拓展与创新,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1、“双主教学”模式的界定双主教学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在构建教学活动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几个观念: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它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3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强调教师的引领主导地位,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2、文献综述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后,西方国家在布鲁纳“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了理科课程的改革,发现法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80年代后,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的公民。人们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把探究学习提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位置上来。美国1996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其核心是科学探究。日本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其“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中提出了“从学生的关注、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的态度”等。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因此,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应成为现代教育4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近几年,国内课改也涌现了一批典型: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71法则”,形成了昌乐二中高效的课堂教学的特色。即墨二十八中的高效课堂是“和谐互助”模式,和谐互助简单说,就是学生同位两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师友互助,实现双赢。和谐互助课堂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地唱独角戏,教师简单的几句引导并引来学生热火朝天的学习和讨论,上课的时候学生有讲的,有听的,有练的,有时还有下位请教问题的。一半师傅一半学友占据了课堂的整个江山,师友同桌和谐互助。在新一轮课改的东风吹拂下,课改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3、选题意义(1)唤起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5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强,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作用的自觉性就大,从而也就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他们对自身的责任就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高。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2)发展主体能力。学生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展,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3)塑造主体人格。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人的各种物质、理性能力,还包括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即人格。主体人格包含了人的独特性、个别性或个体性,包括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诸多方面,它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转换剂、催化剂的性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逐渐使学生承认自我、发现自我、发挥自我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6二、研究假设、目标、方法与内容1、具体假设是:(1)、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良氛围;(2)、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多形式多途径地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寻求新结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3)、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变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树立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2、研究目标、内容1、实践目标、内容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使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2、理论目标、内容探索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原理和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设计、组织、实施的规律、基本方法和要求等。3、研究方法实验法:(1)、通过教师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中的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乐于在学习中创新,在生活中大胆实践、探索,并努力创新;7(2)、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动手、勇于实践,乐于探究与创新;通过班级创新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班级中愿意创新、敢于动手、乐于表现、能够进步与发展。(3)、通过问卷调查不断完善双主教学模式。个案法:通过实验班观擦分析,在学生同质异法的模式下去总结完善。三、研究实施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政治学科“双主课堂”教学模式。过程实施如下:一、“双主课堂”指导思想:1、体现“双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教师的“导”,关注学生的“学”。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实现三维教学目标。3、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4、树立高效课堂意识,做到有效到高效的转变。二、“双主课堂”实施细则:就教师而言:(一)”双主课堂”的备课模式:8“双主课堂”各科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而把握知识体系。2、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提前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等方面内容。3、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对导学案完善,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在备课组内统一确定。4、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5、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6、整理成册各年级政治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学资源,每学期交教科处一份,以备检查、存档和下次使用。9(二)“双主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第一、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1、主导性原则;在导上下功夫,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2、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4、合作性原则:强调生生、师生互动与合作。5、检测性原则:教师要随时跟踪随时检测。具体要求: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测);5、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6、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第二、“导学案”的使用原则(1)、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10(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4)、上课过程一般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