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茶产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盘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茶叶是盘县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之一,也是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茶叶生产在使茶农富起来、财源广起来、山场绿起来、生态美起来的综合效益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茶产业发展专题汇报会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县茶叶产、销状况及发展趋势,特制定我县2008年至202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盘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度地带,是茶树原生地之一。20世纪70-90年代建设了一定规模的茶园,茶树品种均属于中小叶群体种。据统计,2007年规划区茶园面积达1.3万亩,主要分布在老厂、民主、羊场、玛依、忠义等5个乡镇。茶园除90年代后发展的属以农户发展为主体的以外,其他均属于集体所有制。茶叶年产量70吨,茶叶产值300万元。-2-(一)加工能力:盘县茶叶公司老厂茶叶加工厂和羊场茶场于2000年建成,2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150吨。盘县糯寨茶厂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设备尚未齐全,年加工能力约50吨。其他乡、村茶厂规模较小,设备陈旧不配套,一般只有1—2台揉捻机,1台杀青炒干兼用的滚炒机,年加工能力不超过10吨。(二)名优茶开发状况:盘县各茶厂生产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机制炒青为主,也有一部分烘青绿茶。自1999年盘县茶叶公司组建以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有扁形茶、毛尖、毛峰等。迄今已开发出独具盘县山区特色的地方名茶“碧云剑”、“碧云毛尖”、“碧云春”。其中,“碧云剑”茶1999年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奖;2001年获国际名茶评比银奖;2007年“碧云剑”商标获得了六盘水市知名商标、同年11月茶叶公司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及产品荣获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特优产品”称号,深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三)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现状2001年,盘县茶叶公司在板桥镇三榜支村租用了土地20亩作为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2004年进行了扦插育苗,由于采用选址不当及管理不善等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3-(四)茶青市场、产地茶叶市场和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每逢名优茶生产季节,茶叶公司积极引导浙江及邻近县份等地的从业人员对我县忠义、民主等地的茶青和初制茶叶进行收购。公司则对自有茶园和附近产量较大的茶园的茶青进行收购加工。自99年来,盘县茶叶公司在城关镇设立了专卖店及在超市设置直销或代销点,产品主要在盘县内部市场消化,少部分产品销往昆明、成都、江浙市场。盘县的茶产品销售网络已基本铺开,从未出现过茶叶成品滞留在库中的情况。质量检测工作开展情况,茶叶公司坚持保质保量、诚实守信、持续改进、以质量求发展的质量方针,强化内部管理,狠抓产品质量,产品连续8年通过贵州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定期监督抽样检验合格。为强化质量管理,公司严格对照国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了质量手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明确了公司质量目标和各岗位的质量职责。通过采取增加产品出厂检验设备、严格开展产品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工作、改造厂房环境条件和设施等措施,并于2007年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书。使产品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为拓展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我县茶叶生产在“十五”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县茶叶生产还存在许多问-4-题,主要表现在:(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市场占有率低。茶叶生产是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茶叶产业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公司的生产规模均小,还没有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或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且存在着:一是体制单一,缺乏活力。茶叶公司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在起步阶段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必需的,但随着发展,企业的体制因素及一些行政干预同样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缺乏活力和机制的优化。二是竞争意识差。目前市场营销基本局限于市内,关着眼于礼品市场,没有放眼省内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缺乏大市场竞争意识。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企业生产经营与基地(茶农)缺乏密切的联系,仅着眼于公司自营茶园或自营加工厂,不利于规划化生产,产业基础薄弱。在茶叶产业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基地建设的多,研究市场的少;强调生产环节的多,培育市场的少;从事原料生产的多,开发市场的少。导致许多优势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通过市场有效地转化为商品,市场占有率极低。(二)建设不配套,技术力量弱、生产效益低。茶业产业的特点决定茶叶生产必须是种植(基地)与加工相配套,且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与茶叶质量及经济效益密-5-切相关。由于多方面原因及历史遗留问题,建设不配套,往往只建基地(种植)不建加工厂,或只解决种植资金而无加工配套建设资金。造成了有些茶园没有加工设备,以及设备简陋和老化,导致资源浪费。同时,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技术未能有效的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尽管我县有象老厂茶厂、民主糯寨茶场等一批亩平产值达到800元甚至1500元的高效典型,但从总体看,我县茶叶效益水平还较低。按开采面积计算,亩平单产只有8.5公斤,亩平产值不足200元。我县目前绝大部分乡村茶场和所有分散的茶农仍处在生产无厂房、加工无机械、技术无人才、供给无保障、销售无手段的低级阶段,即使是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中型茶场,也是各自为阵,未能形成一个一统千军的“强龙”企业,产、供、销还处在无序状态。(三)茶园基础差,管理粗放,产量低。茶园中有性系茶树高达85%,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为2000亩左右,约占,低于全国平均19%的水平。现有茶园中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老茶园达成1万亩以上,茶园立地条件差,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的茶园有3000亩以上,新建未开采茶园800亩,同样缺少管扶资金,实际投产茶园面积仅为9200亩。由于茶园基础薄弱,管理粗放,甚至只采不管,茶叶产量低,开采茶园平均亩产量不足20公斤,与全-6-省、全国平均亩产值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高而采取少采或不采,也是单产低的原因之一。(四)产业投入不足,指导服务缺乏力度。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茶园建设质量不高,低产茶园比重大,改造又缺乏投入,加工设备无法更新配套,茶叶企业缺乏流动资金,更难以引进新技术。乡、村和农户发展茶叶生产没有项目和资金渠道,茶园建设和管扶的主体作用没有调动起来,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产业优势得不到发挥。三、发展前景及优势潜力分析(一)贵州省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加快我省的茶产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茶业属于“绿色”行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茶叶产销问题关系农村经济增长、茶农增收致富。因此,加入WTO后,政府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制定茶叶产业政策,相关规定和制度、法律,在税收、资金、解决农残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使茶叶生产、销售、出口的协调和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如茶叶农业税已经取消;茶叶作为优势农产品已被农业部列为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我省对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扶持正逐步增加。(二)21世纪以“健康、绿色、生命”为主题的消费需求益趋强烈。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将会-7-促进世界安定以及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和富有,人们对茶饮料的需求明显地将从生理性需求发展至安全性、健康需求。由于茶对人体健康特有而卓越的功效,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尤其是绿茶正在变成21世纪最畅销的流行饮料。(三)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与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凸显。理论和实践表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一方面,人们的消费与购买欲望将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提高茶的市场需求量。目前,国内人均饮茶量约0.33公斤,国际人均约0.6公斤。茶是绿色健康饮品,随着饮茶有利健康的宣传促销,茶叶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空间都较大。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将由物质层次上升为精神层次,人们将不断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陶冶情操、休身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四)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中段,区内地势起伏较大,海拔在870—2480m的地带。土壤绝大部分属黄壤和。黄棕壤,山地、坡地较多,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区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1300mm以上,无霜期270天。经过多年的物候调查和观察,盘县的气候、土壤极有利于茶树生长,独特的地理条件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之地,其绿茶香高持久、鲜爽甘醇,内质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异。气候温暖、雨量-8-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度高,茶园生态环境好,有利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而且盘县的土地资源多分布在煤层地带之上,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五)旅游资源丰富,茶与旅游结合日趋紧密。老厂万亩竹海风景区和丹霞山等旅游资源开发,带动了盘县茶叶的销售,茶与旅游形成良性互动。(六)充足的茶叶加工、管理技术人员,为盘县的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自公司组建以来,多年从浙江、广西等地高薪聘请了炒茶师对我公司70名加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多次开展有关乡镇农户进行茶叶栽培、管理及加工技术的绿证培训,已有510名人员取得了绿色证书;除此之外,我县农户对发展茶叶生产有多年的经验。四、发展规划与布局(一)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严格贯彻落实黔党发〔2007〕6号文件精神,以规划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以名优产品开发为重点,以培植大家族为突破口,通过茶叶产业化建设,大力开发茶资源和市场资源,全面提高茶叶开发的综合效益。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9-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年限为:2008-2012、2013-2020年(具体实施分布情况祥件附表一)根据适度规模,适度发展的要求,到2012年规划区茶园面积达到3.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达2.1万亩,名优茶产量占20%,茶叶年产值达到6.3千万元。初制加工基本配套,龙头企业公司上规模上台阶,创立省内名牌。初步普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在茶园相对集中的羊场乡、新民乡建立茶青交易和茶叶批发市场各1个,并建设1座设计生产能力为300吨/年以上的加工厂。到2020年规划区茶园面积达到6.3万亩,其中新建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全部使用无性系繁殖苗建园。计划实施分布在新民、忠义、老厂、羊场、民主、两河、保基等乡镇,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到40%,实现茶叶年生产值1.9亿元。打造国内知名品牌。全面普及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成一批稳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五、保障措施(一)转换生产经营模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改变我县目前茶叶生-10-产投入不足、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效益低下的状况,必须加速两个根本性转变。围绕“调动积极性、广纳投入金、稳定所有权”的这一方针,转换经营模式,将茶叶推向市场,从而将单位、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引入茶叶产业化建设的主战场,形成茶叶生产经营的大家族。在自愿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家族成员之间相互联合,组建集团,联合开发,将资本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积极鼓励茶农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对基地有一定规模,而又无厂房、无设备、无经营管理能力的乡村茶场,鼓励对外承包、租赁转让,以及用技术、资金入股的方式实行联合经营;对不成规模的分散基地,鼓励实行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让善经营、懂技术的茶叶生产能手选择合理的地方办茶叶加工场。由茶农卖鲜叶,统一加工销售,从而提高规模生产水平。(二)转换经营机制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