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好一半文,扮靓开头八法制作:王加林高考作文要在“开头”处下定功夫:或营造意境,诗情画意;或情景交融,意蕴深远;或开宗明义,一目了然;或设置悬念,耐人寻味;或以声引人,跃然纸上;或欲扬先抑,波澜起伏;或倒叙故事,吸引眼球;或欲扬先抑,似贬似褒。然而,在实际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开头往往苦思冥想、无从下笔,或画蛇添足、拖泥带水,或拿捏不定、七修八改等。殊不知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笔下生花,而且文采斐然,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给大家总结一些作文开头的妙招。一、营造意境精心选择一些意象,抓取其重要特征,运用形容词、叠词、副词、数量词、拟声词等将其特征描摹出来,营造一种氛围,奠定一种基调,或温馨古老,或清新自然,或萧瑟冷清,其用意是为下文的写人叙事做铺垫。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呵,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朽叶的栀子花》)【点评】从老巷的环境切入,“明晃晃”“黄醺醺”两对叠词勾勒出老巷的古老、温馨特征。再以“板车”“葱蒜味”“吆喝声”“煎油声”等意象把老巷的风味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老巷里,女人店也徐徐展开。夕阳笼罩下,村口一片静谧安宁。橘红色的阳光渗过茂绿枝叶间的缝隙,在天地间洇出一幅金灿灿的油画。我又一次迈进村子,却再也辨不出曾经的痕迹。村口的老人们喃喃说道:“扎伞的老王在你走后两三年就死啦,这不,十多年光景,当年那个还吮着指头的你,现在都长成大小伙喽。岁月不饶人哩……”见我欲问,一旁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插嘴上来:“若是说来,你该还记得那炒米师傅吧,喏,再往前走两个巷口便是。”(《薄暮依旧炒米香》)【点评】从时间切入,抓住夕阳的橘红色特征,运用油画的比喻写出夕阳笼罩下天地间仿佛都穿上金缕衣的美丽炫目。二、景人相融巧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一风一雨,勾勒一幅意蕴丰富的风景画,为下文的主要人物出场搭建一个布景,或创设一种景人和谐共生的环境。窗外,雨来。耳畔,风过。外婆,我又想起了你。记得,我曾经看过您的一张旧照片:一袭旗袍,头发高高绾起,显得格外青春。(《不朽的青春》)【点评】言简意浓,聊聊八字,意味深厚。雨季是思念的日子,微风拂面。撩人心绪。一外一畔,由远及近,一来一过,风雨绵绵,情思袅袅。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了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青春逝去,青春不朽》)【点评】借物喻人,草籽、姨婆、村庄三个意象在青春的话题下,一并消逝,诗意盎然,景人相融相生,意蕴深远。三、开宗明义开宗就是开篇就表明写作的宗旨,明义就是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具体操作时,开篇就把写作的主题、意图、情感、态度用几个核心词交代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父亲将他的青春奉献给大山。清明时节,我冒着霏霏细雨,回到了阔别的家乡。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荒山种茶人》)【点评】简简单单13字便交代了父亲的人生价值,既点明了材料的主旨,也明确文章的“奉献青春”主题,同时也让读者一目了然,引发阅读的兴趣。四、设置悬念悬念,又称为“扣子”或“关子”,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计一个谜团、疑惑、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期盼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其操作关键在于它包括“设置”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琴断了!爷爷有三把弦琴,漆身,蟒腹。弹了几十年的琴,在爷爷厚实的指甲板下断了。(《琴》)【点评】“琴断了!”简简单单四个字就开局了,开头就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与思考,琴为什么断了,谁的琴,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断了。接着,三言两语,琴貌毕现,琴断之因也徐徐铺开。五、以声引人这里的声音既可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等,也可以指人类的声响,如歌声、哭声、笑声、怒声、吵闹声、爆裂声、撞击声等,文章开头制造一种音响效果,营造一种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妮子,快来帮爷爷瞧瞧这个词儿怎么读!”亮如洪钟的声音第十次传来。“来了来了!”我高声应和,无奈地瞥了眼桌旁白得晃眼的试卷,我只得先搁下手中微微汗湿的笔。“真不知道老爷子这次又玩什么花样,唉。”我嘟哝着,一步一拖地朝书房走去。(《我家的“老顽童”》)【点评】一声“妮子”,一声“应和”,就展示一个祖孙对话的生活场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哗——”黄澄澄的油冲撞着碗中的赤红的辣椒粉和黑玉般的芝麻,激烈的缠斗中迸发出浓烈的香气。我猜着,二姐又在做泼油辣子了。二姐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不过那也只是表面。沸反盈天的菜场里,你若看见一个以鼻子为圆心,顺时针旋转135°有一颗黑痣,双手插口袋如鲁迅笔下人物一般圆规似站立,嘴上又一刻不停地在砍价的,那便是二姐。我总在想,要是想看二姐酒阑婆娑,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来一勺子泼油辣子》)【点评】“哗”的一声,油炸辣椒、芝麻的浓烈香气扑鼻而来,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二姐娴熟熬辣子的本领跃然纸上。六、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的关键是将情节前后进行对照,而且从作者态度情感上看应该是截然相反的对照,一开始要尽量贬低所写的人或物,然后通过情节变化层层排开,蓄积气势,在叙事中逐渐放开情感,前后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操作时作者一开始要控制情感,后面要尽量放开感情。阳台上的花花草草里,我只认得一盆光秃秃的绿萝。据说,它也曾绿得酣畅淋漓,绿得痴迷醉人,绿得惊天动地。但,它萎败了。先是叶缘儿开始黄枯,接着是茎儿渐渐黄萎,然后,就像诺罗病毒一样,枯色扩散开来淹没了整盆原本绿得生机勃勃的叶子。我就是这时候开始关注这盆草的,它的死寂,它的沉默,它末日一般的黑都阻止我目光的游移。(《绿萝》)【点评】开头交代绿萝的光秃秃,萎败,甚至茎也黄萎,看来绿萝已经没有了一丝绿意,必死无疑。越是写绿萝萎败得推枯拉朽,越能凸显下文绿萝的生命活力。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使文章叙事波澜起伏,而且利于作者更充分、更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几年前,我们村里掀起一股“葡萄热”。大多数人家沿着村里的一条河,种起了葡萄,多则上百亩,少则数十亩。靠着好水,好地,人人都盼望着能发笔财。于是,不用招呼,一家老小全忙活开了。东头的王阿婆家也不例外。但是,跟别家不同的是:人人都一门心思侍候葡萄,恨不得一人当两人用,王阿婆却养起了数十只鸡。放假回家的我,曾听伯伯背地里议论:“等葡萄熟了,谁还在乎那几只鸡啊?真是脑袋不开化的讷老人!”据说,王阿婆的家人也十分不解,儿媳妇还为此与她闹僵:放着大钱不赚,偏偏侍弄那几只鸡!所以,背地里,家家都护起了自家的园子,生怕鸡啄了宝贝疙瘩葡萄秧。没多久,大伙儿还偷偷送了她一个绰号:讷脑袋的鸡婆!【点评】初步介绍村里的葡萄热,引出王阿婆。接着从别家的做法、伯伯的议论、儿媳的反对等角度突出王阿婆养鸡的讷。越是写王阿婆养鸡的讷越能凸显下文王阿婆的智慧。七、倒叙故事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件中最能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写,然后再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包括三种,一是把结局前置,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内容前移,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具体哪个板块前移,应根据中心表达、结构变化、表现效果的需要而定。漫步于姑苏城的石桥流水间,看着或闻着那青瓦白墙的庭院里传来的阵阵香气,眼前总会浮现那抹忙碌的身影。正值暮春,万物复苏,给人们以生机之感,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巷陌之间,被一缕熟悉已久的桂花香吸引。抬头时,已站在阿婆的院前。(《桂香中弥漫的青春》)【点评】漫步姑苏城,桂花香扑鼻而来,不由得让人想起忙碌的阿婆,由眼前的景物、扑鼻的香气勾起对往事、阿婆的回忆,自然而然过渡到对阿婆的故事叙写。八、一物串文用一件典型的物品、建筑物或其他标志物串起全文,全文紧紧围绕该物件展开叙写,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故事的曲折迷离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他终于又一次站在了这座桥上。他用皱巴巴的手掌摸着桥上满是缺口和裂痕的栏杆,在心中这么想着。这座桥很高,离水面至少有十米,长年累月的江风锤炼着这座旧桥,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的伤疤。桥很老,而人更老。比这座已经五十多年的桥还要大上几岁的他再一次来到了这座桥,因为他决定,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再做一次让自己怀念无比的事——跳水。(《跳水》)【点评】这是一段桥与人的故事,桥见证了人的成长,人目睹了桥的风雨历程,长年累月的江风锤炼了桥,人站在桥上再次见证了不老的青春。“丫头,给我拿一根红头绳!”奶奶的呼声急切地传来,我忙不迭递上一根,瞬时惊住了:早已苍白的头发稀稀疏疏,半长的头发扎起小辨,只有寸把长,再绕上红头绳整个一个“冲天炮”,我忍不住抽搐嘴角。“丫头,好看吗?”(《红头绳》)【点评】这是一篇构思较佳的记叙文。奶奶花白头发上扎着的“红头绳”,既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也是抽象青春的具象,它把我们好奇的视线,吸引到一群跳广场舞的老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