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姓名:学号:专业:类别:学术型上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签名)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摘要:生态文明的思想和实践,是人们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的重要成果之一。“生态文明”是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关键字: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纵深发展,催生出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既有联系,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而生态文明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其它要素得以实现的基础。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1]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问题是当代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贯穿唯物史观的一根红线,探讨和谋求认得发展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但我们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论人类的发展,离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宏观视野谈论发展问题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规定说到底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的,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1.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了很多要素,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消费、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与生态文化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催生出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想要达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式,市一中自然与文明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们反思在工业文明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改变只求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人们放弃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经济,在经济和社[1]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2.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节约,逐步化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社会新兴的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并不抛弃以往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所取得的成果,生态文明并不能取代其他三种文明形式。从文明的内在结构来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文明维度,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前提下,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而发展起来的文明维度。总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倡导和谐观念和推行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加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前提和基础,可持续是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发展,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应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增长,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制度和经济前进的必经过程,它是以每个人利益的增长为标准,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持续性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这两种稀缺性相互作用、结合,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自身利益,还要为后代人的利益着想,既要顾全各代人的利益,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空间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以激励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条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兴的道德观、文明观和发展观。从这个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一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2)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发展和消费的同时要给下一代人留有同样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3)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的发展。2.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就我国现在执行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我国并没有摆脱西方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强的片面性。我们尤其不应该制定一个时间表,把届时应达到人均GNP目标放在首位,由此而来规定每年必须平均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目标去执行,可能我们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早已被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所抵消掉了,甚至可能出现生态环境退化无法支撑经济增长而出现经济停滞不前,或是负增长。即便是我们达到了这个目标,代价就是严重的环境破坏,虽然表面上看经济增长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倒退很多。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寻求发展。通过多年来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积累,我们开始明白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应该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应该包括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和重组的自然资源的环境之中。今天我们已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为我们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接下来我们该做的就是重新明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定信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同一性的因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都较为丰富,通过对两者内涵的比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要求上具有同一性的因素。首先,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出来公平性的要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要求三方面的公平:一是时间维度的纵向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二是空间维度的横向公平,即同一代人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区际公平;三是要素维度的人地公平,即人与自然的公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而不是一味的征服自然、索取自然、掠夺自然。其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出来和谐性的因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是注重环境、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共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来社会面临着“两大变革”,那就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1]。这就表明了在客观世界里,人不仅仅要与人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最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出了可持续性的要求。生态文明的主要[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目的是达到一种平衡的、互动的、友好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竞争、无限度的破坏性的索取,是一种循环文明,这种循环就表现为一种持续性。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包括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坚力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体系的最终目标,平时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1]总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虽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但二者在内涵和要求上具有同一性的因素。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互适应,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相互协调,实现利用和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道路。(2)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斗争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想要快速的发展,就需要社会和自然环境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消费并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问题。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关注的问题。发展是以环境基础为依托的,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没有环境的支持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自然资源成了抑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根本上说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得斗争性。2.2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出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考虑,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览全局,与时俱进,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等。[2]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人口环境等问题的纲领准则和指导方针。十八大在继“三个文明”和“和谐社会”之后,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与其他三大文明并列,既表明了我党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主动精神。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1]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首先,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萌芽到成熟、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都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以追求经济发展为前提,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繁荣,并不仅仅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们在寻求和建立更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又是实现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最基础的环节。其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都是强调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让人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它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而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建立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它充分强调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所以,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同样,生态文明也是以人为基础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生态文明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基础,人们就不能有很好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生态环境得不到保证,人们就会陷入生存危机的泥潭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将不可能实现。最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