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期末作业题目:旁观者背后的林林总总专业:计算机164姓名:林文辉学号:2016011147指导老师:杨成亮2017年06月06日摘要面对突发事件,在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旁观,与其伸出援手不如隔岸观火,无数条美好的生命,本可以挽救,却因冷漠断送了生的机会。究竟是人们已经变得麻木,还是对责任二字有错误的理解。本文将从旁观者效应出发,对这些林林总总的悲剧,进行简单的分析。关键词旁观者效应、旁观者现象、责任分散1.从过去到现在,重复上演的悲剧距离小悦悦事件已经过去将近6年了,不断的辞旧迎新,似乎将这件事情永远的封存在了记忆之中。视频仍然还能找到,但现在看去,还是触目惊心。当时连外国媒体都被震惊的这样事情,如今,却仍然有相似的剧情不断上演。只要打开百度,只要按下新闻,只要输入特定的关键字,“男子当街暴打猛踢女服务员女子反抗嘶喊路人依旧冷眼旁观”,“校园欺凌,谁是“旁观者”各式各样的新闻就会映入眼帘,不是发生在去年亦或是前年,而是发生在昨天,发生在上个月。几乎每天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吧,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太小太小,有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在世界背面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似乎让某些人摆脱了“旁观者”的头衔,在用键盘敲打着愤慨的同时也许他正是那些悲剧的旁观者之一。包括我写这一篇文章,可能也有点“键盘侠”的味道。当然,也不仅仅只是国内。旁观者在世界各地,都是存在的。《心理学与生活》就记载了,1964年的一天,基蒂·吉诺维斯结束经营后返回公寓时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她大声呼救,却只有一个邻居,发出了一声“放开那个女孩”的警告,而没有任何一个人出手干预,包括那个邻居,以至于歹徒直接刺杀了基蒂,一共有38个目击者,却只有1个报了警,最终导致基蒂错过了抢救时机,而歹徒也不知去向。过了好久,才被警方抓获。这个事情也轰动了纽约,也广泛作为例子记载在心理学相关书籍当中。(然后刚好看到了一些内容,所以索性就写这样一个主题)包括在我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虽然都很小。比如,哪位母亲的孩子走丢了,焦急的询问每一个路人,鲜有人会驻足帮助她。又比如在大学里,路过一只受伤的小猫,一瘸一拐的爬着,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也都是路过,尽管只是小动物,但实际上,背后反映的问题都是相同的。2.旁观背后的心理活动谴责人情淡薄的同时,我们必须思考,事实真得仅仅是因为人们铁石心肠才导致了这些突发事件以悲剧收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心理学家们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研究。当然实验不是我做的,我也没法做,只能复述一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里引用达利和拉塔内的实验,他们用“旁观者介入”和“未介入”来区分是否伸出援手的人,然后创造了一个让被试自由讨论自己问题的环境,相互隔离并通过通讯装置交流,分为三组,第一组说是只能和一个人对话,第二组,说是有两个,第三组说是可以和线上另外五个人沟通,实际上,每个人沟通的对象都是录音,铺垫几段正常的“讨论问题的录音”之后穿插进一段“突发事件录音”,就是录音里的声音说着说着就好像癫痫发作一样,并且说着“他癫痫病犯了,需要帮助一类的话”。其实这个实验设计的非常巧,但是好像跑题了。结果表明,第一组的人迅速提供帮助的人占得比例最高,第三组最少。显而易见,这里变量就好比是在场人数,在场人数越多,越不利于场内的人伸出援手,达利和拉塔内用“责任扩散”解释这样的现象,意思就是人越多,责任就被分摊到每一个人身上了,作为旁观者带来的后果也被分摊了。这也是旁观者效应的由来,现代心理学上应该是比较普遍的观点,我也挺认可这样的观点的,当然还有一些后续实验和后续结论没有提及。3.如何应对从某种意义上,离我们最近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和旁观者效应有很大的关系,包括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绑架、抢劫。旁观在很大意义上是助长不良风气的推手。包括公交地铁上的“咸猪手”,时常有一车的乘客都无动于衷,有的时候,受害人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这些事情数见不鲜,甚至有些听腻了,但为什么总有人铤而走险?因为犯罪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难道真的只有像小悦悦事件一样涉及到人命才算是大事吗?作为了解一些旁观者效应的心理学人,或者说爱好者吧,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告诉身边的人,面对突发事件,让“他们那么多人,他们会帮忙的”这种思想变成“我们这么多人,我们可以一起帮ta”,而且应该是争先恐后的帮,而不是犹豫再三,看有人出手了,才胆怯的上去搭把手。我们也有必要了解到并且让身边的人同样了解到,纵使在场有很多人,并不意味着事情就与自己我关,就拿小悦悦事件来说,当时旁观的人很可能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抚平了自己的心,然而当小悦悦抢救无效的消息遍布网络的时候,这件事,恐怕也成为了他们一辈子的阴影。举这个例子不是想再去指责谁,而是,一时心安的代价太大了。好像有点道德绑架,但这种绑架,我觉得,并不会让世界变的更糟。相对的,如果我们陷入突发事件,或者说是危险吧。基于这样一个效应,我们求救的目光应该落在小部分人身上,而非向所有人,这个时候抱大腿就很管用,也很形象,虽然有点不厚道,死死的抱紧一个大腿吧,但是真正到了生死关头,这或许是救命的。最后,说到底,这和道德无关吗?也是有关的,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永远都不会错。扶老人要担心碰瓷,下河救人又要担心会不会把自己赔进去,成为正义的伙伴?又要面对那么多背后的黑暗势力。有的时候,说犯罪的成本低,不如说,做好人的成本高,这样高的“好人成本”,其实也是旁观者效应的根源之一把。这一点上,从我们做起把,因为未来的社会,未来的老人,就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们。(前面铺垫的东西多了点,导致字数有点超了,就只写这么多了)参考文献:[1]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3]朱彤《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