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人物篇屈原(郭晓蒙)在《屈原》中,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大胆地舍弃了史料中屈原愚忠、自沉汨罗江等内容,突出了人物反抗精神的一面,使人物更加完美、高大。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那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屈原(王钰)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像。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这战乱的年代”,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他之所以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就是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意图,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可是,即使在这种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所拳拳关注的仍然只是祖国和人民。他“沉着而沉痛地”劝诫楚怀王,千万不要因此丢弃联齐抗秦的正确路线,“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所以愤怒斥责南后,也是恨她因此危害了祖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把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对于祖国和人民爱得愈深,使他对卖国集团恨得愈甚,而且终于使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下令囚禁屈原。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发挥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时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一烧着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郑袖(李璐、张国荣)郑袖,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姿色艳美、性格聪慧,但善妒狡黠、阴险恶毒、极有心计。作为一个攻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干涉朝政,收受贿赂,为了夺位争宠可以置国家于不顾,楚怀王的昏庸,她要占一半的奸妃之罪。她为了自己的荣宠在楚怀王准备杀死张仪的时候,联合靳尚居然为张仪求情,在楚怀王面前说尽谗言,导致楚怀王无法正确的辨认时局,最后释放了张仪。郑袖之所以答应靳尚解救张仪,完全是怕秦国进献公主让自己失了荣宠,结果最后荣宠没有失掉,在秦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她自己把命丧掉了。总得看来,南后的资料是不多的。可是郭沫若却在《屈原》里塑造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阴险毒辣的南后形象。南后这个性格是很有趣的,多根据《战国策》来写的,她陷害屈原,送贿给张仪,这个人是相当有权变的,一点不逊色吕雉和武则天外侧想把权利发展到下一代襄王,把襄王写成傀儡,把她写成西太后,一直到最后都有南后。在剧本中她的性格已经塑造完成了,没有再写的必要了。最精彩的就是《屈原》剧本里的第二幕,南后句句咄咄逼人,陷害屈原,这种嫉妒充满着杀机,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伤天害理的无耻勾当,以为自己说的不明白,又步步紧逼。作者把一个掌握着权势的女人的最隐蔽的欲念都展示出来——嫉妒自私。楚怀王(任月文、王珊珊、于伟)一、历史上的楚怀王楚怀王叫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他在位期间,任用佞臣令君子兰,上官大夫尚勒,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为人利令智昏,心胸狭窄,没有主见,忠奸不分,是个缺少谋略之人。二、话剧中的楚怀王他是一个忠奸不分之人。当南后陷害屈原,他不肯听屈原的辩解,却受靳尚等奸臣的蛊惑罢了屈原的官。并在后期重用善于谄媚的宋玉等人。楚怀王却说到:我不准你在说话!”他是一个容易暴怒之人。当屈原遭南后陷害后,不容屈原辩解,大怒与他,并称屈原为“疯子!狂妄的人!”他是自大,愚不可及之人。当屈原死后,并没有意识到是楚国的损失,他自己还不能忍耐别人对他的批评,把他们认为是疯子。张仪(张雅文、郝晓静)历史上很多人都对张仪和他所代表的纵横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纵横家们的嬉笑怒骂时刻都牵动着几个国家的神经,而李斯的评价直接道出了张仪对秦国的贡献:“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由此可见,张仪具有超凡的辩才。张仪喜欢不顾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仪欺骗楚怀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张仪是有能力却没有道义的。张仪是一个执着目的、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政治家。郭沫若先生在其历史剧《屈原》中也很好的还原了这样一个张仪的特质,如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使计让南后陷害屈原;欺骗给楚国商於六百里等行为。种种描述使剧中的张仪与历史上的张仪完美的重合在一起。根据历史史实,郭沫若先生在《屈原》中把张仪这个形象塑造的更加负面,这也是剧情所需要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从历史上而言张仪对于中国的统一是有功劳的。宋玉(续晴、张向园、陈新语)一、历史上的宋玉1.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人。好辞赋,与唐勒、景差齐名。又以美貌著称,风流倜傥。2.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这些作品大多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怀才不遇。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但大多认可他生于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研究宋玉的主要参考著作有吴广平的《宋玉研究》3.“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二、剧中的宋玉郭沫若《屈原》剧中的宋玉,是作为一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来塑造的。宋玉和婵娟一样是屈原的弟子,然而他却是与她完全对立的另一种人物类型。他虚伪自私、全无操持、趋炎附势、卖身求荣。通过他对屈原遭遇前后的两种态度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三、左翼作家对宋玉的评价郭沫若等左翼作家认为宋玉象征着当时在中国想走第三条中间路线的所谓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认为不抗争就是向黑暗势力妥协,妥协就是投降派。所以以宋玉来批判这一类人。婵娟(武瑶、林阁、石偌宁)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制作人:许鹏浩刘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