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Ⅰ烘托衬托对比渲染⒈“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⒉“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都写。⒊“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⒋“渲染”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㈠烘托与衬托的区别⑴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⑵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㈡衬托与对比的区别⑴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⑵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⑶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⑷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②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㈢渲染与烘托的区别⑴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⑵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⑶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⑷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性。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2e.g.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云: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无疑了。这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事物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论。②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e.g.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㈣烘托衬托对比渲染总结⑴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e.g.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⑵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e.g.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⑶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①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②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e.g.“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⑷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e.g.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