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现代·钱钟书课件制作:房艳红一、钱钟书与《围城》二、故事梗概三、创作特色四、《围城》的价值和意义重点:创作特色和现实意义一、钱钟书与《围城》钱钟书(1910-1998)是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以后留学英国,1937年留学法国,1938年回国。钱钟书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著有《管锥编》和《谈艺录》等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界的影响不下于《围城》。他的妻子杨绛与他一同留学,也很有才情,著有《洗澡》等文学作品和多种与钱钟书有关的回忆录,为人们更多了解钱钟书和他的著作提供了宝贵资料。《围城》动笔于1944年,1946年完成。当时作者蛰居在沦陷的上海,目睹战乱和战乱中的形色人等,忧时伤世,把自己对人生、人性、社会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即成就了小说力作《围城》。《围城》是作者自传吗?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1980年《文学评论》地3期)一文中说:“《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赵辛楣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二、《围城》故事梗概方鸿渐,在父亲包办的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资助下留学欧洲,实际上却是“游学”,最后什么文凭也没拿到,觉得不好向家人交差,就从一个美国人那里买了假博士文凭回国。他回国的船上,与一个性感的鲍小姐鬼混过,之后又与苏文纨交往,知道苏喜欢他却不拒绝,明明不喜欢苏却吻了人家;最后爱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却因为得罪了苏以及自己的怯懦而分手。失恋并且和岳父家疏远的方鸿渐,最后和赵辛楣、孙柔嘉等一行人同去三闾大学任教,虽没有激情,却和孙柔嘉逐渐走到一起,但是事业上却颇不顺心,最后闹到呆不下去,和孙柔嘉回到上海,在报馆资料室做事,也毫无成就。事业无成,又为家庭和事业而与孙柔嘉发生种种争吵到不欢而散。三、《围城》的创作特色(一)冷幽默、硬讽刺的批判风格批判的力度会因创作的具体手法和主观态度而有所不同,《围城》对人物的批判属于“冷嘲”,让人有刺痛感。这主要是借助一种疏离于故事人物的俯视性叙述视角,造成距离感、陌生感,使得句句关痛痒,字字刺三分;再加上婉曲、反语、夸张和不同寻常的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这种冷硬的批判风格非常突出。比喻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乡土音,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比喻兼用婉曲、夸张)这两位奶奶现在的身体像两个吃饱苍蝇的大蜘蛛,都到了显然减少屋子容量的状态……鸿渐等看定房间,洗了脸,出来吃饭,找个桌子坐下。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比喻+比拟)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里未必有方鸿渐这小子。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的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作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他一忽睡到天亮,觉得身体里纤屑卷伏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了烙铁一样。婉曲“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作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两天后,他们领到钱:旅馆与银行间这条路径,他们的鞋子也走熟得不必有脚而能自身来回了。反语掌柜写账的桌子边做个胖女人坦白地摊开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奶是孩子吃的饭,所以也该在饭堂里吃,证明这旅馆是科学管理的。钱式比喻的一个明显特点: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常常出人意料,相似性如果不点明就很难理解;点明之后又颇能意会,让人顿觉妙处所在。又因为隐晦和深刻,常常让人笑过之后觉得很疼。试与老舍《离婚》的批判风格比较至于张大哥呢,……打扮得也体面:藏青哔叽袍,花驼绒里,青素缎坎肩,襟前有个口袋,插着金夹子自来水笔,向来没沾过墨水;有时候拿出来,用白绸子擦擦钢笔尖。提着潍县漆的金箍手杖,杖尖永没挨过地。抽着英国银星烟斗,一边吸一边用蓝的洋火盒轻轻往下按烟叶。左手的四指上戴着金戒指,上刻着篆字姓名。袍子里面不穿小褂,而是一件西装的汗衫,因为最喜欢汗衫袖口那对镶着假宝石的袖扣。张大嫂给汗衫钉上四个口袋,于是钱包,图章盒——永远不能离身,好随时往婚书上盖章——金表,全有了安放的地方,而且不易被小绺给扒了去。放假的日子,肩上有时候带着个小照相匣,可是至今还没开始照相。赵科员的长像与举动,和白听戏的红票差不多,有实际上的用处,而没有分毫的价值。因此耳目口鼻都没有一定地位的必要,事实上,他说话的时节五官也确随便挪动位置。眼珠像俩炒豆似的,满脸上蹦。笑的时候小尖下巴能和脑门挨上。他自己觉得他很漂亮,这个自然是旁人不便干涉的。他的言语很能叫别人开心,他以为这是点天才。当着老王,他拿老李开心。当着老李,他拿老王开心。当着老王老李,拿老孙开心。实在没法子的时候,利用想象,拿莫须有先生开心。“老李接‘人儿’去了!”赵科员的眼睛挤得像一口热汤烫了嗓子那样。由张大哥那里把桌椅搬运了来,张大哥非到四点后不能来,所以丁二爷自告奋勇来帮忙。丁二爷的帮忙限于看孩子。丁二爷看孩子是专门挡路碍事添麻烦。老李要往东间里放桌子,丁二爷和两个孩子恰好在最宜放桌子那块玩呢;老李抓了头发,往西间去,丁二爷率领两位副将急忙赶到。老李找锤子,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丁二爷拿着呢。忙了一天,两把伞还在院里扔着,小米洒了一地,四个网篮全打开了,东西以极新颖的排列法陈列在地上,没有一件得到相当的立身所在,而且生命非常的不安全:老李踩碎一个针盒,李太太被切菜墩绊倒两次,压瘪了无数可以压的东西,博得丁二爷与孩子们的一片彩声。解读:老舍也用比喻、婉曲等修辞手法,但是,如上引三例的人物,在叙述时没有疏离感,读者、作者和人物仿佛就共处同一个空间,幽默是“软”的,笑了就笑了,有回味,但就像是瘙痒,稍微重一些也不痛。老舍的讽刺给人的感觉像听相声,钱钟书的讽刺给人的感觉是私塾先生笑着训诫学生。这就是讽刺的软硬之别。(二)人物刻画的复杂性——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中寄予了作者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倾向《围城》以知识分子为批判的主体,但是不是简单的群体性批判,而是分出层次、类别,批判的力度、角度都有所不同。方鸿渐代表的是一类,是新旧冲突、有弱点但是比较善良的知识分子(赵辛楣大体在这一列)。作者在他身上倾注的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除了批判,还有同情、理解何反思。高松年、汪处厚、李梅亭、鲍小姐等人是人性卑劣特征较明显知识分子的代表。作者给与的是辛辣讽刺。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和范小姐、刘小姐之列,是作为知识女性形象存在的,人性中共同和不同的优点和弱点,在在她们身上“真实”地展现出来,体现的是柔性批判。至于旅馆老板娘之类的形色人等,作者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彻骨的批判——人物的饱满度的差异体现了作者态度的差异方鸿渐的形象最为饱满,其次是孙柔嘉,再次是赵辛楣和苏文纨,其他人基本上只突出了人物的一个方面,有的只是点到而已。着墨多、形象饱满的,是作者最熟悉、最亲切的那一类群,似乎是舍不得“狠打”,终究还是手下留情;其他人物,除了唐晓芙这个例外,作者基本上都是毫不留情地针针见血。四、《围城》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围城:与苏小姐、唐小姐这间的纠葛婚姻的围城:与孙柔嘉从相识到结婚到争吵不休事业的围城:寄身岳家上海的小银行,无所建树也无面子;应聘三闾大学,却受到了不少的倾轧,从教授降到讲师,还差点被学生“整”倒;返回上海,托朋友的关系,在报馆做事,不咸不淡,可有可无。方鸿渐似乎不停地处在进城-出城-进城-出城的状态。几重围城中的方鸿渐都在挣扎,但是都没有成功,这里有他身外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优柔寡断的性格。“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是一种人生境遇,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不在其中的时候向往它;身处其中的时候想离开它。《围城》的价值不单是反映社会现实、批判人性,还有文化的批判(对旧文化和新文化的冲突和弊病的批判)和哲理的思考。小说《围城》的影视改编十集电视连续剧《围城》《围城》是一部有影响的现代文学作品,其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批判奠定了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甚至被看成是近代《儒林外史》的现代版,虽然其主题和视角等都不相同。所以,批判的艺术是阅读这部作品必须深刻领会的。方鸿渐式的人即使在今天也随时可见,他的弱点和人生境遇很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小结思考与练习【思考与实践练习】比较小说《围城》和影视作品《围城》在讽刺手段上的不同。尝试着观察身边人和事,练习用作者的讽刺手法写一个短剧本或者微型小说。扩展阅读(存目)钱钟书《猫》老舍《离婚》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参考书目《钱钟书作品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设计制作:房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