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检查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静脉采血法的采血部位首选:A.肘部静脉B.手背静脉C.内踝静脉D.股静脉E.颈静脉2.WHO推荐成人皮肤采血部位为:A.无名指指端内侧B.中指和无名指指端内侧C.中指指端内侧D.耳垂E.大拇趾3.血细胞分析中最常用的染色法为:A.吉姆萨染色B.瑞氏染色C.HE染色D.罗氏染色E.PAS染色(二)、A1型题(否定型)3.下列那一种抗凝剂不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A.EDTA-K2B.草酸钠C.草酸铵D.肝素E.枸橼酸钠四、论述题1.试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及PH值对其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A2.A3.B(二)、A1型题3.D四、论述题1.①瑞氏染色法的原理: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兰组成的复合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兰和带负电的伊红。由于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不同,因此染色后呈现不同的色彩。如血红蛋白和嗜酸颗粒为碱性可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兰或天青结合染成紫蓝色或蓝色。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兰均可结合染成紫红色。此染色过程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②PH值的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为蛋白质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值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兰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3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3.以N表示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则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计算式应为:A.N×5×10×104×200B.N×5×10×105×200C.N×25/5×10×106×200D.N×5/25×10×106×200E.N×25×10×106×2005.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A.沙利法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6.国内推荐哪种方法作为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A.沙利法B.血气分析法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7.血红蛋白测定法中基本淘汰的是:A.沙利法B.血气分析法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8.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波长:A.500nmB.530nmC.540nmD.560nmE.570nm9.血液分析仪和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哪一波长测定血红蛋白:A.500nmB.540nmC.560nm4D.575nmE.600nm21.WHO认定血细胞比容测定首选的常规方法为:A.微量离心法B.温氏法C.折射计法D.粘度法E.放射性核素法22.ISCH认定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参考方法为:A.放射性核素法B.温氏法C.粘度法D.比重测定法E.折射计法23.血细胞比容测定法中趋于淘汰的是:A.血液分析仪法B.温氏法C.粘度法D.比重测定法E.折射计法32.显微镜计数法成人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的参考范围:A.(25~75)×109/LB.(20~70)×109/LC.(200~250)×109/LD.(100~150)×109/LE.(10~25)×109/L33.Miller窥盘小方格内计数的红细胞总数是500个,大方格内(含小方格面积)计数的网织红细胞总数是180个,网织红细胞是:A.0.02B.0.04C.0.05D.0.06E.0.0736.目前血沉测定首选的方法:A.库氏法B.温氏法C.潘氏法D.赖氏法E.魏氏法539.计数池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分别为37、39、40、41,则白细胞数为:A.3.9×109/LB.5.7×109/LC.6.8×109/LD.8.7×109/LE.7.8×109/L44.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疾病常见于:A.流感B.伤寒C.系统性红斑狼疮D.心肌梗塞E.疟疾45.正常人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最为多见的是:A.杆状核B.二叶C.三叶D.四叶E.五叶46.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常表示:A.预后不良B.预后良好C.机体抵抗力好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E.有严重感染47.退行性核左移提示:A.机体的反应性强B.骨髓造血功能旺盛C.骨髓造血功能减低D.感染程度较轻E.预后良好48.中性粒细胞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A.中毒颗粒B.空泡C.Döhle小体D.棒状小体E.染色质小体49.中性粒细胞出现空泡,提示:A.细胞衰老B.细胞发生吞噬现象6C.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D.细胞分裂E.细胞融合3.有关改良牛鲍氏计数板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过H型沟槽分割为两个相同的计数池B.每个池分为9个大方格C.盖玻片与计数池之间距离为0.01mmD.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E.中央大方格又用双线分为25个中方格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不能将哪种血红蛋白转化为HiCN:A.HbO2B.HbredC.SHbD.HbCOE.以上都不是18.ESR不加快的疾病是:A.恶性肿瘤B.活动性肺结核C.盆腔炎性包块D.多发性骨髓瘤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1.有关瑞氏染色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染色时间与细胞多少、室温有关B.可以复染C.冲洗时应先倒掉染液后再以流水冲洗D.血片着色偏红时应适当调高缓冲液pH值E.瑞氏染色和吉氏染色能混合染色23.有关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感染时,总数常正常或轻度降低B.早晨较高,下午较低C.运动、疼痛、情绪激动时升高D.妊娠、分娩升高E.出生后第6~9天和4~5岁两阶段与淋巴细胞数大致相等25.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错误的是:A.核左移表明造血功能旺盛B.5叶以上核0.03为核象右移C.白细胞总数升高,杆状核粒细胞0.10,表示有严重感染D.炎症恢复期可见一过性核象右移E.核象右移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726.中性粒细胞不升高的是:A.大面积烧伤B.急性溶血C.恶性肿瘤D.胆囊炎E.电离辐射27.不引起核左移的疾病:A.恶性贫血B.急性化脓性感染C.急性溶血D.粒细胞白血病E.急性中毒28.不属于中性粒细胞中毒改变的是:A.大小不均B.空泡C.中毒颗粒D.豪焦小体E.Döhle小体36.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哪类细胞: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幼稚细胞五、简答题3.简述红细胞平均指数手工法和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1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六、论述题1.血红蛋白测定的主要方法及其方法学评价?2.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5.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指导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标准型)1.D2.B3.C4.A5.B6.D7.A8.C9.B10.A11.B12.B13.B14.D15.C16.C17.A18.C19.A20.E21.A22.A23.B24.D25.C26.E27.B28.C29.C30.B31.C32.A33.B34.D35.E36.E37.A38.A839.E40.A41.E42.E43.B44.D45.C46.A47.C48.C49.B50.A51.E52.B53.B54.C55.D56.B57.A58.E59.C60.E(二)、A1型题(否定型)1.E2.A3.C4.C5.A6.B7.B8.D9.E10.C11.B12.E13.C14.D15.E16.E17.D18.E19.D20.B21.C22.D23.B24.D25.A26.E27.A28.D29.A30.E31.E32.C33.B34.B35.C36.B37.B38.A39.D40.C五、简答题3.①手工法:对同一抗凝血标本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HctMCVRBC(fl)HbMCHRBCHbMCHCHct(g/L)②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仪器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和MCHC(即MCH=Hb/RBC,MCHC=Hb/RBC×MCV)。11.根据血细胞相对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于是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导电性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体积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记录脉冲的数量就可测定细胞的数量。这些脉冲信号经过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计数及自动控制保护系统,最终可打印出数据报告。六、论述题1.①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为国际标准参考方法。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可靠,可检测除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该法强调仪器、比色杯、试剂及操作的标准化,但实际很难达到上述要求。采用HiCN参考液,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K值来校正结果,故定期地检查K值十分重要。KCN有剧毒,并存在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可致试剂混浊,以及HbCO转化较慢等问题。2.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时,可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均增加,数量比为1:1时,则认为释放增加。(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放化疗后,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pg)9(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疗效判断。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骨髓移植后第21天,若Ret15×109/L,常表示无移植并发症;若Ret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其他有关参数的意义:①LFR和HFR:反映造血功能,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②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RMI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③MFR+HFR:MFR十HFR称为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5.中性粒细胞增多:指分叶核粒细胞超过70%,绝对值7×109/L。包括(1)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贮备池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且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其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⑦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用皮质激素等。(2)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①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中性粒细胞减低:指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1)感染:见于伤寒、副伤寒、流感等。(2)血液病: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3)慢性理化损伤。(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5)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1)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包括①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急性中毒等。②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严重感染,表示机体反应性低下,骨髓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