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虚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何陋之有?菊(莲、牡丹)之爱《陋室铭》(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之次所旁(《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选择题口诀: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醉能同其乐:代众人,他们《醉翁亭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其喜洋洋者矣:那《岳阳楼记》其必曰:那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那种其间千二百里:这《三峡》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不能指其一端:其中(《核舟记》)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可以为师矣:凭借《论语》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属予作文以记之:来无从致书以观:来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咨诹善道: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以彰其咎:来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以衾拥覆:用醒能述以文者: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据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不译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可译作“地”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活字印刷》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其境过清:因为以中又足乐者:因为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于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对《鱼我所欲也》有求于我也:对《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临于泉上者:在《醉翁亭记》生于忧患:在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曹刿论战》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醉翁亭记》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还于旧都:到皆朝于齐: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比《鱼我所欲也》皆以美于徐公:比《邹忌讽齐王纳谏》6、被例:受制于人7、给例: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例: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④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于是,就”。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二虫尽为所吞《童趣》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因为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作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④始悟为山市(《山市》)⑤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⑥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⑧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②副词,那么例: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例: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④连词,表转折,却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⑤连词,只是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妇拍而呜之(《口技》)中峨冠而多髯者任重而道远佳木秀而繁阴泉香而(表并列)酒洌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结友而别(《孙权劝学》)学而时习之(《学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承接学而不厌:表承接再而衰:表承接,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3)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为人谋而(却)不忠乎?《论语》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而(但是)日中时远《两小儿辩日》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爱莲说》而(但是)乐亦无穷《醉翁亭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4)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醉翁亭记》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满井游记》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陈涉世家》(2)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既而】不久,一会儿。①而儿醒(《口技》)【俄而】不久,一会儿。①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咏雪》)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代词,相当于“之“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例: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惧有伏焉:于之,在那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