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它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由中性运行向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也使我们懂得了改革健康发展的途径:就全社会范围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子系统的改革应当保持同步关系,某一子系统的改革过分超前或过分滞后都会对改革产生不利影响。可以说,社会运行论提倡的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学表达。2、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回答的问题。3、社会学的社会功能(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1)科学理性功能集中表现在他是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工具。P24(2)人文价值功能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所谓促进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减缩社会代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的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3)服务建设功能在实践中社会学的科学理性功能和人文价值功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他们是综合起作用的,从而集中体现为一种服务建设功能。社会学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和谐提供学理支持。4、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现为社会多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5、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6、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联系。7、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8、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9、文化的类型: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是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民族亚文化,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三是主文化与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或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嬉皮士文化四是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10、社会规范: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准则或标准。11、文化特质,是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12、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13、文化区域,指在地理空间上不同区域中分布的特定的文化现象。中华文化14、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15、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即易于将自己的生活的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16、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赖所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17、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18、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19、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化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20、基本社会化: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社会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基本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1、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的发生在青年时期。22、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23、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24、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5、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的以满足,社会得以继续运行。26、熟悉情景互动是指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景,交往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较为随意,没有必要严格遵守规则或社交礼貌。社交情景互动是在社交场合中发生的,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工作情景互动是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进行的互动过程。此情景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在其所属职位上代表了其所承担的角色或所属的群体。27、情感性互动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互动过程。工具性互动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互动,互动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互动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混合性互动,介于情感性互动和工具性互动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朋友、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它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28、交换是个人或群体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而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合作是社会互动主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竞争是不同的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冲突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等行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强制是指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顺从与顺应,是与强制相对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力量不对称的互动中,互动一方的强制意味着另一方的顺从与顺应。29、社会角色,使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30、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31、规定性角色是指有严格的和明确的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着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32、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33、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照惯性行为去做。34、角色确定也叫角色定位,即确定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过程。角色表现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是别人相信自己位于某一地位的表现。角色建构就是角色扮演者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努力将角色演得更好,赋予角色更丰富内涵的行为。35、角色失调,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经常出现的现象。36、角色距离,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不相匹配的情况。37、角色冲突,一个人承担的多重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之为角色冲突。角色紧张,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的矛盾。38、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主要原因。39、角色中断,是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产生了矛盾的现象。40、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最为严重的一种失调现象。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终,不得不最终终止表演,或者虽然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没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更多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41、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意识到。也就是说,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42、社会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比较高,其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力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力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三)内群体与外群体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衷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也称隶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了成员的身份及日常活动空间等方面。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五)血缘群体、业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血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家庭等。地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邻里。业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趣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43、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44、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45、群体内部关系,是指内容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部分。46、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47、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48、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规范,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地位,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权威,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49、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50、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51、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