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王军一、整体规划(1)三年安排,一次性考虑理由:不做到哪儿想到哪儿。时间上三年一次性考虑,整体安排。又有高考这个特殊性,怎么安排才合理。做法:采取“倒过来”考虑的方式。即以高考月为时间起点,向前推算。多少时间复习,多少时间实施课程。什么时间实施那些课程,一一认真进行测算。比如:选修课,什么时间开最合适,是不是所有的选修课都等必修课学完了再选修。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需要270个学时,如何安排,安排在什么时间合适。社区服务是2个学分,要10个工作日,社会实践6个学分,分别要安排20天时间,又如何安排。效果:既保证了学科课时的安排,又使一些容易被挤压掉的课程,确保落实。同时,也保证了高三有了足够的复习备考时间,不至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生矛盾和冲突。(2)三年课程,一次性落实理由:课程安排三年之中,如果不作一次性考虑,不是根本无法保证,就是漏洞百出,到时难以弥补。做法:比如社会实践课程(620)一开始就做到了一次性落实到位。首先,把7—8天军训作为“军事生活体验课”,安排在高一暑期中,让学生一进校就从紧张而艰苦的军训生活中体验到军人“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作风,“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严格要求、服从指挥”的要求。从开学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其次,是在高一期中考试后的一周里,组织“社会生活体验课”,每次4天左右,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带着本班学生到郊外、社区、或文化生活景区去观察,体验、参观、访问、交流,这样既缓解了紧张的学习压力,又丰富了生活学习内容。这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了解地方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的情感,扩大视野,开阔胸襟。还有,就是在高二的期中考试后7-8天,安排“劳动生活体验课”,让同学们到农村去,与广大农民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关心农村,关心农民,体验农村劳动生活,培养广大同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关心农村发展,关心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又比如学科课程对少部分学生,不符合取得学分要求的怎么办?我们就采取了利用寒暑假补修的办法,解决这一矛盾,弥补学科课程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漏洞。(3)管理组织,一次性到位理由:新课程体系庞大,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如果在组织管理上落实不到位,不但许多课程落实不了,就连学校工作运转都会带来困难。比如一个年级从高一到高三要完成这么多课程,组织这么多活动,考核评价这么多内容,没有严密系统的管理,没有一以贯之负责到底的组织系统,或者关键人员变更频繁,就可能使有些课程实施中途受阻,甚至无法落实。做法:采取了“年级主任分管负责制,核心小组领导制,三个第一责任人问责制”的管理系统。具体说,就是一个年级从高一开始就由一位教务处副主任分管,一管三年,中途不换。同时,年级有一个以校级领导为主体的3人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组长为校领导,组员为分管主任和年级另一位主任,另有1--2位年级组的组长列席组会议。这个领导组就是代表学校根据学校要求,指导、督促年级组加强课程实施与建设的,并为年级提供服务,起到服务协调的作用。这个领导组的组长中途也是基本不变的。还有就是三个第一责任人的问责制。分别是年级课程、班级课程、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不到位,不符合要求,将受到学校问责。这三个责任人中,除个别班主任作调整以外,一般情况下,也是三年一贯制,一杆子到底。由于有了这三方面的管理系统。课程建设与实施在每个年级都能保证,做到“稳定、持续”的开展下去了。不因为人事变动和管理松散而影响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二、改革课堂意义:如果课堂改革不正确,不到位,不成功那么课程建设与实施就会难以正确,难以到位,难以成功了。因此改革课堂,应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攻坚战。现状:改革课堂成了大家都喊得最凶、关注度最高,做得最多的地方,然而又是大家感到最难做,最不知道怎么做,做得最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原因:一是全按传统模式去做。二是全按专家设计去做。关键在于要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改,你根据什么东西去改。课程建设与实施与课堂的关联点到底在哪儿。扬弃不是抛弃做法:从实际出发,突出如下五点(1)突出学法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我们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的本质就应该是“学会与会学”,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这是知识目标;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目的。但是,要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这个过程中才能获得。也就是说“会学”是不能灌输的,它必须是一种实践,只有通过“学会”这个不断连续的实践过程,才能慢慢培养起来。但是以往我们在评价课堂时,不是把握这个标准,而是主要看课堂的教学方法如何。用教法来评判课堂的是非得失。这样做的结果课堂上花架子多,表演成份浓。其实课堂教学,只要是有效的,这个有效也就是达到了“学会与会学”的教学目的,至于用什么方法,不但是教师的自由,而且是教师个性,教师风格,教师技巧,教师策略的充分体现和需要。如果一堂课就认为只有讨论好,只有互动好,只有启发好,这就使课堂成为僵化或表演的课堂了。针对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在课堂改革中明确提出两点,第一点课堂教学的本质“学会与会学”,第二点是“方法没有对和错”。鼓励教师运用最适合自已需要和最能达到“有效教学”这个目标的方法去教学,而决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们的课堂强调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充分体现“少就是多”、“少教而多学”的原则,强调学法指导。我们除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外,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让学生在学习反思中,总结自己的学法,并组织学法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目的。这几年,我们专门将学生的优秀学法编成学法指导集,取名为“金针度人”。(2)突出效率原则,充分体现“轻负高质”的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想通过改革达到学生“负担轻,质量高”理想目标。要使我们今天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只有一点是关键,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要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从课堂改革一开始,就坚决做到配合课堂改革,配合模块教学,自编《大课堂学本》。我们编的这个《大课堂学本》与市场上流通的练习册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的大课堂学本,是把新课程改革理念通过这本资料,具体化、操作化、程序化,固定化起来。因此《大课堂学本》实质是课程改革在我校学科教学中创造出来的一本配套教材。《大课堂学本》到今年已经是第三次修改印刷了。这几年课改期间,我校学生没有在市场上买一本资料,就是使用的这套配套教材。如果,对我们课改理念不能深入理解,我们这套教材,即使送给其他学校,他们也是用不起来或者发挥不了作用的。《大课堂学本》实质上是我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典范之一,在我校无疑充分发挥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重大作用。(3)突出文化生成原则,充分体现教材二次开发的课程改革精神。课程改革的精神之一就是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需要用活,所谓用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也就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应有之义。对于这一点,人们很难做到,甚至也很难理解。其实,这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理想境界,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最佳境界,也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理想境界之一。只有不断的要求和引导教师做到这一点,课程建设与实施才是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一开始就向全校师生灌输这样的观念,并要求我校的名师、特级教师率先探索。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做示范、探新路。应该看到,这三年来,我们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语文特级教师胡小林老师的成果尤为显著。他的第一本课堂文化生成资料。取名为“拾级、问道”,细读之,这绝不是一本一般的学生的读书感悟或者随笔,而是师生在语文课堂上解读语文教材的生命感悟,是基于语文教材,出于语文教材,胜于语文教材的一本“文化生成读本”。最近,他的第二本课堂文化生成资料《收藏.出发》,将近三十万字,又已付梓。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教材能用到这个份上,课堂教学能教到这种境界,难道不应该拍案叫绝吗?难道不是课程改革催生的硕果吗?(4)突出环节完整性原则,充分体现系统性的课程改革要求。如何进行课堂改革,首先我们要把课堂放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大体系去中思考,放在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大目标,大方向下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改革。因此,我们在课堂改学中,提出课堂只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培养,要使“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得到落实,我们需要把重点和重心放在课堂上,但是没有课堂以外的配合是达不到这一目的,至少也要大打折扣。也就是说,“以生为本”课改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以课堂为中心,关注课堂以外学习生活,并进行有机配合”的系统,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了“课前自学、课堂研学,课后拓学”的三段一体的教学体系要求。课堂只是三个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但这是一个中心环节。我们只有以课堂为中心,以课前、课后作为课堂教学的两翼,做到两翼齐飞,课堂这个中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其次,就课堂本身,我们也从系统论出发,提出了课堂教学环节要完整的要求。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轻负高质”的改革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而课堂效率来自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课堂环节的完整,大致就是“定标,施标,固标,验标”这四个方面。如果这个四个课堂环节不完整,课堂效率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虽然每堂课不能千篇一律地按这样的程序去做,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这个环节的完整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一旦课堂教学系统链中有一个环节断了,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作用了。课堂是课程改革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既要放在系统中思考他的改革,还要就它本身的系统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它是适应大系统的需要和达成大系统的目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强调系统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使之成为我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5)突出适应性的原则,充分体现在实践中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适应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需要,这是我们在课堂改革中坚持的一个重要观念。因为这次课程改革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课程观,过去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实施课程就是实施教材。因此,课堂从时间上看就是固定不变的45分钟,从形式上看就是教师上课,从空间上看就是在教室。今天的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求我们打破这一陈旧的思想,树立新的课程观。即,一切为教育目标服务,能够达成教育目标的资源,都可以开发成课程,都可以看成是我们必须的课程。从这点出发,课堂概念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说45分钟是课堂,大于和小于45分钟,但只要实施课程需要的,都可以看成是课堂。在教室内上课是课堂,在教室外或其他地方,只要是实施课程的也都可以看成是课堂。因此,基于以上这些观念,我们首先从学科模块教学的需要出发,对45分钟课堂进行了改革,实施了“70分钟大课”和“40分钟小课”的大小课制。因为实施模块教学后,语数外,计算机,通用技术等课堂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保证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环节的完整。而且,我们也考察了国外课堂,例如美国就有大课,大课是90分钟,芬兰在第三次课改中,就改变了课堂时间,实现了大小课制,同时我们也总结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感到传统的45分钟,在高中阶段对有些学科教学也会带来诸多不利,比如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数学专题教学课等等。因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改革。实行了一年多,感觉不错,但仍需完善和改进。其次,我们把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听讲座,对课本剧进行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开展自由创作活动,都看成是课堂。这样的课堂更丰富多彩,更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一观念的改变,我们不但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更深刻了,而且对课堂改革的创造欲望,创新精神也更加强烈了。为了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除了做到以上五点以外,另外在评价考核和督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