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2013年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国家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缅怀和表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B.纪念和肯定孔子在文化上的成就C.宣传和实践儒家学说的政治主张D.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2.《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知行合一”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存天理,灭人欲”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4.明朝思想家戴震认为:“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该观点()A.继承了宋代理学的精髓B.说明当时道教思想盛行C.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人性”的觉醒5.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下列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相关的对联是()A.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D.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6.词起源于民间,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其社会条件是()①商品经济发展②城市生活丰富③市民阶层壮大④资产阶级产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指南针B.印刷术C.甲骨文D.儒家学说学科8.随着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下列作品中,与之相符的是()9.2013年是农历辛卯年(兔年)下列“兔”字的写法,以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装...........................................订...........................................线...........................................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10.读下图。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11.新华网上海2011年1月10日电:“追寻21世纪的‘麒迹’——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诞辰115周年系列活动”10日在上海启动。周信芳大师所从事的艺术最初能形成的基本原因是()A.徽班进京强力推销B.汉调进京推波助澜C.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D.北京当地的艺术家富有创造力1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这段材料阐述的哲学观点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认识你自己D.人人生而平等13.“苏格拉底常站在雅典街头向各种人发问,他的目的是要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观念进行检讨,探索其正确与否,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维护城邦民主制度B.重视知识与理性C.鼓吹神本主义思想D.倡导法治与民主14.“(他们)发起一个崇古运动,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时代有关的东西。在中世纪从未完全销声匿迹的古典影响。”材料中的“他们”是指()A.早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B.沟通欧亚商路的荷兰航海家C.宣扬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D.构筑光影色彩的印象派画家15.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信仰回归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其中的“隔阂”不包括()A.《圣经》B.教皇C.教士D.繁琐的宗教仪式16.1778年,伏尔泰因病逝世,巴黎人民为他树立了纪念铜像。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对此碑文理解正确的是()A.他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D.他编撰了《百科全书》,使启蒙思想深入人心17.某一时期中,学者强调分析与研究,在探讨不同因素对制度发展的影响时,还努力找出这些影响背后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这最可能是那个时期学者思考的方向()A.古希腊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C.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18.“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启蒙思想家这句话强调()A.三权分立B.浪漫主义C.社会契约D.天赋人权19.“西洋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D.新文化运动20.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如果一定要举出某个人、某一天作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我选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出版的那一天。”杨振宁的观点最有可能是基于该著作()A.将力学研究延伸到其他领域B.完成了力学理论体系化建设C.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D.使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21.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粉碎达尔文”。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①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②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④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19世纪,某个理论提出后,有人认为“大自然不再是平和协调的了,它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即‘牙齿和爪子里血腥的大自然’”该理论是()A.达尔文进化论B.自然权利学说C.电磁感应理论D.科学社会主义23.《摩登时代》是1936年由卓别林导演的喜剧电影。从电影中我们看出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美国的普通民众对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恐惧和迷惘。若要为《摩登时代》设计与剧本的风格一致的广告剧照,最能让广告商心仪的画家是()A.莫奈B.凡·高C.塞尚D.毕加索2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打倒孔家店!”D.“打倒列强除军阀!”25.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26.孙中山先生早年考察欧美,发现欧美社会虽然强大,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劳动人民终年当牛作马,生活朝不保夕。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主张()A.建立中华民国B.实业救国C.推翻清政府统治D.平均地权27.“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顽固不化的,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他们宣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世界范围的同一个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为此,孙中山()A.发动辛亥革命B.提出三大政策C.领导北伐战争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2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属于()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社会主义29.孙中山1903年致友人函中写道:“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演此悬绝之惨境,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A.民主主义B.民权主义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30.下图题为“战斗的生活”,它反映了“文革”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这种现象最恶劣的影响是()A.使民族文化素质下降B.使高考制度被废除C.使大学教育水平下降D.使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阅读31.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管仲·任法》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心度》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韩非子·奸劫弑臣》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材料二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请回答:(1)材料一中《论语》主要反映了谁的思想?据所学知识,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思想?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热望联系在一起。——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著作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