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仅供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生物0.81班复习参考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复习与练习题绪论一、填空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现象。3、心理学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运用)。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5、(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6、(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7、(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因此,1879年被视为真正的心理科学历史的开始。8、心理学的研究的方法还有(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9、心理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三大派别是(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二、判断题。1、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X)。2、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V)。3、注意作为一个特殊的心理状态,始终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而存在。(V)。4、心理学有时也叫做行为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研究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X)。5、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与主观的分离。(X)。6、高度发展的心理(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标志。(V)。7、心理学的任务在于对心理活动的描述、解释、但不能预测和控制。(X)。三、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团体)心理现象。2、个案法——对某个学生在较长时间内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这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个案法。3、测验法——运用测量工具来衡量心理、行为特性的方法。叫做测验法。4、调查法——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个人的想法或做法的信息,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5、系统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可能影响被观测行为的一些变量作适当控制而进行的较为系统的客观观察。四、问答题。1、怎样科学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具体地说,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现代科学以均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在客观现实作用下,人脑接受外来刺激,产生应答性反应,才是心理活动的开始。因此,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心理状态和个性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大脑的加工作用也不会一模一样具有主观性。反映的这种主观性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人的心理还具有如下两个重要的特性:第一,心理的能动性。第二,心理的社会性。因此,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高度发展的心理(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标志。2、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有:(1)系统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可能影响被观测行为的一些变量作适当控制而进行的较为系统的客观观察。(2)实验法。实验法是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3)测验法。运用测量工具来衡量心理、行为特性的方法。(4)调查法。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个人的想法或做法的信息,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仅供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生物0.81班复习参考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还有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等。3、心理学对未来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有何意义?(1)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2)心理学直接有助于提高和加强师范生在未来的教书育人工作中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技巧性。其一,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其二,它有助于加强教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其三,它有助于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技巧性。4、如何理解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1)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2)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3)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4)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5)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归纳说来,心理学的任务是对心理活动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运用。第一章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一、填空题。1、现代心理学面对人性问题总体上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2、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物化的人性)、(摇摆的人性)、(神化的人性)。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的人性观?(1)生物学取向——可移植的记忆。(2)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的孩子。(3)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4)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5)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2、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哪些方面?(1)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物化的人性。第三,摇摆的人性。第四,神化的人性。(2)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第一,强调人的去中心化。第二,强调人的多元性。第三,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四,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第二章心理学和人性观与教育。一、填空题。1、基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学生应是(发展着)的人,是(独特的人),同时也是(独立意义)的人。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可表达为三个“关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3、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发展。4、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二、判断题。1、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V)。2、就师生而言,只有学生才是发展中的人。(X)。3、就师生而言,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只是教育者。(X)。4、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V)。5、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V)。6、学生是责权客体。(X)。三、问答题。仅供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生物0.81班复习参考31、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有哪些启示?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2)第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4)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2、我们应具有怎样的学生观?基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如何看待学生?(1)学生是发展着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3、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师观?基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如何看待教师?(1)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2)教师是发展中的人。(3)教师是促进者。(4)教师是学习者。(5)教师是学友。(6)教师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7)教师是“信息平台”。(8)教师是“生生不息的奔河”。(9)教师是应战者。(10)教师是“常青树”。(11)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1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4、如何理解学生是发展着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这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5、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在教育中,应当把成人当作成人来对待,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和教育。6、如何理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应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强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或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仅供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生物0.81班复习参考4法律上的责权主体;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第三章认知过程。一、填空题。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3、注意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4、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5、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6、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7、感受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抽象作用)。8、知觉的特性表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直接的恒常性)。9、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11、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12、(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13、识记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4、(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15、关于遗忘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动机说)和同化说。16、(再认或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1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