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和谐群体心理建构的实践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和谐群体心理建构的实践研究》中期评估报告刘丹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体系明确指出,要将学生培养出三个不同的层次: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这样一个层次分明的教育产品金字塔中,不论是处在哪一层次的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要求,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以保证今后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们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量。测量结论是:我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有轻度问题以上者占32.1%,高于全国中学生平均水平(32%)。其中在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焦虑等方面有问题者分别占45.8%、42.2%、32.9%,在十个因子中处于前三位。面对这些现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从教育的整体入手,将新课改与学生和谐健康心理的建构结合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学生的心理就是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学校中的群体多种多样,各种群体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的高中生来说是影响巨大的;同时学生也通过群体活动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以形成某种心理气氛,使群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还要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及规律,借助对群体的研究和管理引导,建构和谐群体心理,以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学校教育日渐重视学生心理的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培养日渐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成为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关注对象也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内容从人格辅导(个性品质)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本课题顺应了这些趋势。同时,本课题运用群体心理学原理研究和分析当代高中生的现实问题,这在理论界还不多,借鉴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层次地透析高中生一些带有群体性的行为,不失为一种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研究思路。二、概念的界定(一)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注重调查分析当今高中生群体心理,结合新课改理念,研究建构和谐群体心理的策略,突出其实践性,通过课堂教学、生活指导、班集体建设等途径,寻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可运行操作的建构高中生和谐群体心理的方法。(二)主题词界定1、群体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但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作为群体应该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一定的组织2机构,这些是群体存在的因素和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其为群体。2、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它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下形成的,是群体成员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境、情绪、认识和反应。群体心理的来源是个体心理,但它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一旦形成,就成为群体成员心目中共有的评价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3、和谐群体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其和谐群体建构的标志主要是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法(一)总体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查找高中生群体心理与和谐群体心理的差距,开展有效研究,促进高中生集体建设方式的转化,形成适合我校实情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和谐群体心理建构的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二)中期目标1、通过研究和实践,掌握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规律和基本特点,控制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改善学校人际沟通,指导学生正常自然地交往,从而有效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引导和教育。2、通过课堂观摩与调研,了解学科教学课堂中群体心理的现状,并通过分析、研讨,以反思教育习惯,促进广大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和心灵启迪,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构建和谐的课堂群体心理氛围。3、通过确定集体目标、选拔与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活动、内化行为规范、形成正确舆论等,加速和谐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和谐群体心理品质。4、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新理念,以促进家教和谐心理氛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和谐群体心理形成的环境。(三)研究方法本课题既属于操作性研究,又属于探索性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个案、比较分析、经验总结等多种单一或综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的前期和中期以及后期的效果反馈中,我们都会采用该方法。我们借助调查与测量发现问题,例如,为了提高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我们课题组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量,我们以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选择了本校的部分中学生作为测量对象,对所收集到的数据统一用SPSS11.0For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3理,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针对性设计的依据,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和修正研究内容、选择途径提供了参考。我们还进行教师满意率调查,收集有关群体心理的第一手信息,为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沙龙研讨提供案例。2、行动研究法(1)学习理论———建构模式——指导实践——反思提炼。(2)举行全校性主题系列活动——“把爱勇敢说出来”、“我的存在使他人感到幸福”、星级宿舍评选、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节等。(3)沙龙研讨,反思教育习惯。3、问题研究法面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困惑,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或寻求专家指导,再付诸教学实践,从中得以解惑。课题组核心成员还采用文献研究法,积极学习相关论文论著,努力作好课题的领头羊,给予研究教师最具可操作性的工作意见。同时认真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相关困惑、评析、反思、论文以及教育故事和随笔,获取第一线的研究成员的思想动态和成果,吸收先进思想和灵感,以更好地指导研究工作。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展开(一)课题研究的思路确立课题意识→调查发现→确定研究重点→找准建构途径1、确立课题意识——了解本课题研究目的;理解课题研究内涵。2、调查发现问题——调查学生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现状;调查教师建构和谐群体心理的意识与行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非和谐意识与行为。3、确定研究重点——①强化认知:知道为什么要建构和谐群体心理、和谐群体心理是什么、怎样建构和谐群体心理,②提炼、归纳具有“和谐”理念的可操作模式。4、找准建构途径——①与各科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②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③与宿舍管理相结合,④与社团活动相结合,⑤与校园和谐氛围创设相结合。(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而建立的群体,如学校中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组织、学生班组、宿舍等。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中自发结成的朋友群体、同乡群体、兴趣小组等。因此,本课题从这两种群体入手,研究高中生和谐群体心理的建构。1、正式群体:(1)高中和谐班级群体心理的调查和建构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在学校交往的最重要最多的对象是班级里的同学,班级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各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它既能防止班级内不健康的小团体的形成,抵制不良风4气、不良思想的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又能使好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传播、吸收和加强,保证学生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其他优良品德,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班级并非一经组成,就能起到这些积极作用的,要发展成班集体,还有一个过程,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调查研究班级群体心理的特点,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对策,加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培养和谐的班级群体心理。(2)高中生和谐宿舍群体心理的调查和建构宿舍是高中生群体生活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这样一个群体具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两重性。一方面,学生宿舍是高中组织管理系统中最小的子系统,每个宿舍成员都必须遵守组织纪律或宿舍成员间约定俗成的规范,不可相互否认对方的存在,并且相互间必然会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在宿舍中可以没有目的一致的共同活动,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选择活动方式,不受他人干扰地安排和处理个人的事情。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高中集体住宿制度是实施社会控制和培养的有效手段。对高中生的行为方式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和实质,是为迅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培养具有更高素质水平的社会新人,即通过学校在住宿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教师的行为指导,对高中生在校住宿、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的合理调控,使其个性得到合理而又全面的发展,逐渐使更多的高中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那种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具有较强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格范型。(3)高中课堂教学中和谐群体心理气氛的研究和建构课堂教学中的群体心理气氛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师生群体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与之互相联系的群体成员对社会现实的综合态度、人际关系状况、组织活动的特征和某种环境诱因。课堂教学中群体心理气氛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概念,其外延主要包括情绪、态度、人际关系、活动的组织特征和环境的特征等几个方面。课堂上心理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集体与教师之间某种关系的反映。这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发挥学生的骨干作用等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便对个别学生施加影响。2、非正式群体(1)高中生“小团体”的研究和管理“小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往往很难一一满足他们丰富复杂的需要,而通过组成一些“小团体”的途径可以获得一定满足,于是各种各样公开或不公开的“小团体”就自然生成。在学校里,学生的“小团体”始终客观存在着。“小团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但学生“小团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其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学生“小团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小团体”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学生“小团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易产生“内耗”。因此,要正确认识学生“小团体”存在的客观性,区分各种“小团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对学生“小团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5(2)高中生社团的研究和管理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高中生社团,顾名思义,是高中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开展活动的业余群众性学生组织。中学生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