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话题三新的语文课堂成了多维立体的动态场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意味着语文课堂出现了新的变革。课堂成了多维立体的动态课堂,学生在新的课堂中赢得思想开放的辉煌和青春成长的欢畅,教师在新的课堂里获得专业发展的满足和事业成功的自豪——师生共建生命化了的课堂,同享阳光下教学的荣光和人的尊严。1.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从观念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呈现出诸多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上的主宰,教师被视作知识的象征,因而也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是以教科书为中心,教科书被视作知识的化身,因而教科书也成为“圣典”;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学生所学习的大多是远离自己经验的“书本知识”,是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的科学世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索然无味,制约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强调教师的“教”,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对教学的控制;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师生之间分成等级分明的上下位、生生之间形成整齐划一的前后座,将学生格式化为抽去了个性精神、只留下姓名符号的对号入座者。有人对这种教学现象与教学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为什么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欢乐?问题的根源在于:第一,远离生活世界,偏离科学世界。第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建构。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四,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的尊严感被剥夺或被变相剥夺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言语能力发展迟缓,往往是由于在其表达“出格”时受到不当的批评、丧失了尊严感,从此再无勇气和热情去追求“出格”的表达;一个被剥夺或被变相剥夺了尊严感的学生,连昂首挺胸的自信和眼光放亮的热情都失去了,何谈语文学习、思维发展、人格发育!在传统的指令型教学中,语文课堂由于确立了教师“真理在握”、课文“神圣至上”的前提,故学生的思维方式只能是顺向接受式。外加课堂上垄断、专制的氛围不断警示学生服从权威、服从师长,这就强化了顺向的、接受性思维方式的合“理”合“法”性。“学生被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中的最根本的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堂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课堂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2.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视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观念上、教学行为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图景。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和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强调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建构知识,使自己得到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新的课堂教学强调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及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不再过于重视书本,把教科书当作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按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对话,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自主建构,教科书成为一种凭借,学生通过多种课程资源的学习、探究,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来获取知识,理解生活的意义。语文课堂努力成为异质思维的摇篮,成为思想型学习者的文化母体,这对于学习者个体终身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对整个民族思维素质的发展也将起到深远影响。然而语文课堂要成为这样的摇篮、这样的文化母体,仅仅倡导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必须养成每位学习者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立场,使其成为一个不依附、不屈从、不忍受的新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让语文课堂首先成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然后再要求它成为异质思维摇篮的内在原因。一个丧失了尊严感和自主性的学习者,是不会追究诸如“思考的权利”、“思考的意义”、“思考的主体”之类问题的,自然不会去对师长和课文所主宰的语言世界发出深沉的、进发生命之光的叩问。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新的课程由多种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语文课程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以预选的课程资源为基本内容,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情境、过程、文本以及其他成果。它是以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等要素的整合所构建的具有动态性和创生性的教育“生态环境”。【案例6】有位教师在教学《春天》时,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花儿在春光中开放的图画,请学生讨论:“花为什么会开?”孩子们的回答没有像老师预设的那样:“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而是——生1:“花儿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生2:“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生3:“她想跟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生4:“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生5:“她也有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孩子的想像是那样的丰富,回答是那样的多彩!虽然与预设目标的标准答案有距离,这又有什么关系?难道“春天来了,花开了”这一点孩子们原先会不知道?退一步说,即便不知道,认知春到花开这一特征难道比放飞孩子的想像还要重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为生命体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是不可限定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主要是导向,而不是去限定师生的实践活动的。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将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专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话题四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造提供了新的空间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来进行更大的创造。语文教师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复杂而多变的事件,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进行有创意的工作;学生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各种信息的刺激,需要梳理自己的原有经验,寻找有效的生长,建构具有个性的意义世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意味着勇于探索,大胆开拓,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1.新的语文教学观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的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打破教材即“圣经”的传统观念,推倒学科“壁垒”,走出教材、课堂的方寸天地,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气息,这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理念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斯霞老师的教学实践就已经体现了这一理念的精髓。【案例7】学习《孵小鸡》这篇课文时,斯霞想,城里的孩子一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应该为大家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一次孵小鸡的过程。于是,她在教学楼一角弄了个窝,又想办法弄来了正在抱窝的母鸡和种蛋,与孩子们一起开始了孵小鸡“实验”。师生每天照料母鸡,认真现察,边观察边讨论孵小鸡的知识……时间在孩子们焦急的盼望中一天天过去了,到第21天,斯霞与孩子们一起,目睹了一只只小鸡啄壳出世的动人情景。把毛茸茸的小鸡捧在小手里,孩子们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这样的学习,是关注孩子们独特而珍贵的人生体验的学习。这种体验,不仅包含着知识的感悟,更包含着对生命孕育过程的体察、呵护,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养育,致力于学生生命世界的整体形成。这种体验是在任何封闭的课堂里都无法获得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孩子们才能够珍惜自然、关爱生命,才能够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可以借助情感换位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分析讨论、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案例8】一位教师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利用情感换位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爸爸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