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课程总结January102015感恩教育与生态环境一、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三、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地球环境的独特性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是靠生命调节、控制和维持的。五、地球各圈层的发育六、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1.人类与大气圈2.人类与水圈3.人类与土壤圈4.人类与岩石圈5.人类与生物圈七、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2.生态系统的组成3.食物链和食物网4.生态系统的功能5.生态平衡及其破坏八、感恩教育一.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种不同的环境问题。因而,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内容、任务和重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是有区别的。当前,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使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三.地球环境及其组成1、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2、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大气圈又称为大气层,是调节地球体温的外衣,使地球从太阳得到的热量不易散失,而适宜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圈: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体存在方式不同,其作用方式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包括地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积雪,以及地下水、大气水。土壤圈:由瑞典学者马特松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岩石体的总称,是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部分构成的连续圈层。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各种岩石组成。四.地球环境的独特性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1),球距离太阳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的光照适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当素食动物吃植物时,这种被储存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动物体内,当肉食动物吃素食动物时,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体内......就这样,是太阳的光能开动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机器,使动植物子孙兴旺、生生不息。(2),地球上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植物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3),地球有大气层保护,这对于栖息在它上面的生命而言,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大气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空间的强烈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大气层挡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地球表面才没有像月球表面那样坑坑洼洼;大气层就像一床厚厚的棉被,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会散发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温度才不会剧烈变化;假如没有大气层保护,地球上就不会有刮风下雨,也不会有江河湖海,地球将是一个死寂的荒凉星球。(4),地球上有繁荣的生命,这与它是一颗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开。地球的核心是融融的岩浆,岩浆的主要成份是铁。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铁质核心产生了强烈的磁场。这种磁场包绕着地球,保护着地球。当太阳风暴,也就是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向地球猛烈袭来时,这种包绕着地球的磁场把它挡在了太空,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五.地球各圈层的发育地球形成---46亿年前:炙热的大火球,没有圈层的分化,外层包裹着原始大气:H2、CH4、NH3、水蒸气。水圈形成—38亿年前:地表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下雨,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大气圈形成—16亿年前:海洋中出现生命,细菌发酵产生CO2,逐渐改变原始大气组成;20亿年前,出现细菌和蓝藻,光合作用,出现O2;逐渐形成含氧大气圈CO2、H2O、O2、O3。生物圈形成:12亿年前出现真核细胞;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前,顶囊蕨登陆;2亿年前,出现哺乳动物;至今,多姿多彩生物圈。土壤圈的形成:生物将CO2转移至岩石圈,形成碳酸盐岩石,岩石风化物和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土壤。六.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1.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层对地球起着保护的作用,里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如囟、臭氧、等等,关键它能阻止阳关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害,伤级人类的皮肤。如今大气层受到人类的破坏,如冰箱中的佛立扬是最傀祸首之一,没有了大气层对人类来说简直不感想象,细菌的扩散病毒的蔓延,以及来来自外太空的垃圾都随时威胁着地球,威胁着人类生活,爱护自己的地球自己的家园,人人有责。2.人类与水圈人类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1)兴建大型水库: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修建库容以亿立方米计的大型水库,迄今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已达2000km3,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但是,水库也常常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态效应,甚至触发地震。(2)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地面沉陷,造成地表渠道与地下管线损坏;道路与建筑物破坏等。(3)小河流渠道化:浚河筑堤和河道裁弯取直是自古就有的水利工程。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一些高度工业化国家以其巨大的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小河流渠道化工程。所谓渠道化(channelization)就是为了防洪的目的把整条小河流或某一河段取直、加宽、挖深。渠道化的最大利益就是有利于排水防洪,使两岸农田和城镇,免遭洪水威胁。河道取直以后留下原来的河曲形成一些小湖沼,可能具有娱乐价值或可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是,渠道化改变了河流的物理特性,并有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影响。近自然河流的改修(多自然型河流)(4)湖泊的泯灭:从地质学角度看,湖泊的存在只是一种过度现象。因为它终究会被流入的泥沙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残体充填,逐渐演变为沼泽直至最后消亡。但,这种自然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而大大加速了。3人类与土壤圈人类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活动仍然伤害到土壤圈。人类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水浇地约占世界耕地的18%,其单产常比旱作高一、二倍。世界粮食产量有1/3来自水浇地。盐渍化和水涝是水浇地上普遍发生的土地退化现象。一般,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次生盐渍化过程)。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无法生长,这类土壤就是盐土.次生盐渍化影响范围广泛,而且仍有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的14%受盐渍化影响。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沼泽化)。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据世界观测研究所估算,盐渍化与水涝使世界粮食减产1%,每年减产粮食达100×104t之多。4人类与岩石圈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毫无困难地把人送上10km的高空,把少数人发射到月球上作短暂的停留,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在轨道上作环球飞行,少数航天器甚至飞向火星和更遥远的星系。然而人类向地球内部的进军却困难得多,迄今只有少数钻孔能达到10km的深度,可谓上天有路,人地无门。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5人类与生物圈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各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生物和人类互为环境,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应当存在和谐的依存关系。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生产资料性质、生产力的分布、构成、组织形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是由人类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进步都须臾离不开环境。同样人类也改造着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环境。目前一些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坏着生态平衡,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有的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谨慎地对待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七.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生态系统是一般系统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共同栖息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体。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TANSLEY,1935)首先提出来的。它强调系统的各个成员之间(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功能上的统一体。所以,生态系统是一种功能单位而非生物学的分类单位。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具有以下一般特征:1).整体性。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指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和功能都表现出一个统一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有三个论点:(1)整体大于它的整体之和,不同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发生了不同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尤其是出现了新质,这是各个单一要素所没有的。(2)一旦形成系统,那么各个要素不能分解成独立的要素而孤立存在。(3)各个单一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是不起作用的,各个要素是整体性的基础,整体性的作用要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2).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开放系统为维持自身的稳态,就需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输入能量,而不可能是自给自足或完全独立的。同样,系统也需要不断向环境中输出一些能量。开放系统总是把其所得能量转化为可用能量;同时,输入能量在得到重新组织转化的同时,还会做功。3).系统事件具有周期性。开放系统的能量交换形式具有循环性,系统输入环境的产品,为系统重复事件提供能量。强化事件循环的能量可以来自循环活动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外部环境的某些产品交换过程。4).信息输入、负反馈和译码过程。系统中的输入不仅有能量,还有信息,包括环境和与环境有关的其自身运转情况的信息。信息输入的最简单形式是负反馈过程,信息负反馈可以校正系统错误。可以说,反馈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生态系统是一种反馈系统,能自我调节并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系统是不断通过反馈进行调整,使自身维持和达到稳态,没有反馈的系统不可能成为稳定的系统。5).稳态与动态平衡。能量输入减缓了负熵产生,保证了系统能量交换的稳定性。因此,开放系统常以一种稳态为特征。但是,稳态并非一种绝对静止的平衡,而只是系统特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比率以及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开放系统的最简单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以保持系统特征的稳定,而复杂的稳态是系统生长膨胀过程中的系统性质的稳定性。6).分异。开放系统总是向一种分异和复杂的方向发展,统一的形式与功能将被某些特化成分所取代。7).同结果性。开放系统也满足同结果性原理。即,一个开放系统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束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