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暑假物理提升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高三暑假物理提升课程一、课程说明课程目标高二和新高三物理提升课程的设置,是利用学生在2013年暑假的空闲时间,为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精心准备的课程。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减少学生在高三学习物理时的困难,防止高三物理成绩下滑;二是避免在2013年暑假学生出现学习过程上没有人来管理的真空阶段,造成知识的遗忘。三是为各个分公司在假期前的会销、讲座、宣传准备一些具体的课时设置计划,供家长和学生选报物理课程时作参考。课程特色以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选修3-5内容为基础,对高中物理力学部分(除机械波)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侧重针对高考考点力学知识的复习,为高三物理后期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在高一、高二同步知识与高考考试在思维方式上予以衔接,避免学生在高三学习中由于基础不够扎实而引起的学习困难,为高中学子在即将踏入高三学习生活储备足够的自信和知识的积累适应并熟悉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使课程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课程编排体例暑期高二新高三物理提升课程,在学习内容上选用必修1、必修2、选修3-5内容为基础,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针对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并有所提升,填补知识、技能、能力的一个空白。这是历年来都有的而至今学校(因教材、课时限制)仍无法解决的,严重影响学生高三物理学习成绩的问题。课程结构(一)知识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完善知识框架。(二)考点分析: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三)例题精讲:建立物理模型,多题一解。(四)衔接课堂练习:强化训练,举一反三。(五)课堂总结:自主总结,知识系统化课时安排新高三物理提升课程共设置十讲。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必修1、必修2、选修3-5部分知识顺序。但是内容具有提升性,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技巧,新的能力的训练。二、课程结构(共10讲,每讲2小时,共20课时)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为例)建议时间第一讲运动的描述:1.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图象3.自由落体运动4.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小时第二讲力、物体的平衡:1.重力、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2.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及正交分解法2小时第三讲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3.牛顿第三定律2小时第四讲曲线运动(一):1.曲线运动2.平抛运动2小时第五讲曲线运动(二):匀速圆周运动2小时第六讲万有引力和天体的运动:1.万有引力定律2.天体的运动2小时第七讲机械能和能源(一):1.功功率2.动能及动能定理2小时第八讲机械能和能源(二):1.机械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2小时第九讲碰撞与动量守恒:1.动量、冲量基本概念2.动量定理3.动量守恒定律2小时第十讲碰撞与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计算训练2小时课程示例: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概念、规律及解题技巧1.运动学问题,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不要求只选惯性参考系),选取应以处理问题方便为原则。动力学问题,参考系只能选取惯性参考系,通常选地球为参考系。2.路程和位移:路程是指质点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同一个运动过程路程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3.时刻和时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为一个点;时间指一段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为两点间的线段。4.质点:把具有一定大小、形状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看做具有质量的一个点就是质点。质点是理想化的物体模型。物体简体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里可以忽略时,物体可看作质点。例:①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②物体的大小与研究的问题中的距离相比很小时可以看做质点。5.平均速度的定义是lvt,其中∆l为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v的方向与∆l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准确的找到相应的位移∆l和时间间隔∆t。只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6.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1)速度的变化率是加速度。公式:2/vamst单位:。(2)加速度是矢量,方向总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无直接关系。7.匀变速直线运动:(1)五个方程:22220000112222ttttvvvvatxvtatvvaxxtxvtat(2)解题技巧a.五个物理量:t是标量,v0、vt、a、x是矢量,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公式中按规定方向确定各矢量的正负。b.解一个过程问题,五个物理量知三求二,即若有三个已知量,一个方程求一个未知量。c.解多个过程问题,多个过程若有两个已知量,找公共未知量,每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知二求三,几个未知量列几个方程求解。d.减速运动如果运动有往返,加速度不变(如上抛问题),可以用一个公式求解,不用分两段分别计算。e.刹车陷阱:刹车问题,车停止后不会反倒,应首先判断所求时间内,车是否已经停止。如果给出的时间t大于减速运动的最大滑行时间tm,用公式2020212mmattvxavx或,计算滑行的距离。如果给出的时间t小于减速运动的最大滑行时间tm,用公式2021attvx计算位移。8.匀变速直线运动任何一段(t或x):2200222222tttxxtvvvvxvvvvvt不论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总大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9.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为一个定值:21nnxxaT。第m个与第n个位移之差2mnxxmnaT。公式21nnxxaT是判断一个直线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10.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所打的纸带,米尺测量各点之间的距离x(0.1mm为存疑位),相邻点时间间隔T=0.02s,一般计数点间时间间隔T=0.1s,用5和7中的公式可以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和加速度a(注意求平均值)。加速度a也可以在得到各计数点瞬时速度v的基础上用v-t图像求得。所得数据一般取两位或三位有效数字。1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比:1∶3∶5∶……∶(2n-1)(1)解题技巧a.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是等差数列,公差为Δx=aT2。b.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个比值x1∶x2=1∶3,因此比值是奇数等差数列。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个比值x1∶x2>1∶3,因此比值是非奇数等差数列。。1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位移间隔上抛内时间之比:1:21:32::1nn13.x-t图象的物理意义a.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图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值表示该时刻的速度,斜率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c.图线与时间轴平行物体处于静止状态。14.v-t图象的物理意义a.反映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b.图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值表示该时刻加速度,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c.图线与时间轴间的面积表示位移,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它们的代数和表示总位移,绝对值求和表示总路程。15.上抛运动:22,2mmmmvvvttthggg下总上对称性:,,通过同一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通过同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1)解题技巧a.有往返的上抛运动,计算全程的位移和时间,可以分段计算,也可以全程列一个方程求解,注意:有空气阻力的往返上抛运动,因为加速度不同,只能分段计算。b.几个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可以直线运动,可以曲线运动),加速度都为g,相对加速度为零,相对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16.追及问题分析思路如下:(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相等时是两个物体恰能追上或恰不相碰,或相距最远或最近时;位置相同时的速度关系,是判断有几次相遇的条件。(3)由运动示意图,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时间关系方程和速度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5)解题技巧a.用相对运动求解更简捷。即将其中一个运动物体做为参考系,分析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将两个运动物体的问题变换成一个运动物体的问题来求解。b.用图像法求解更直观。注意图像的斜率、截距、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物理意义。二、样题剖析考向1质点、位移等概念的理解例1下列情况下的物体,哪些可以看作质点()A.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B.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C.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时间D.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分析:平动的物体一般可以看做质点;A正确;物体的大小与研究的问题中的距离相比很小时可以看做质点,B正确。物体极小,不一定相对很小,所以D错误。答案:AB考向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例2(2001全国)某测量员是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1=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t=0.50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v=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m.分析:为什么测量员能听到两次声音?是因为声波被左右峭壁反射后回到测量员的耳里有先有后,这说明测量员站的位置不在两侧峭壁的正中间.正是由于声波传播距离的不同,导致测量员听到了两次回声.声速已知,由听到回声的时间可分别求出他与两峭壁间的距离,从而求出两峭壁间的距离.解:如图所示,设测量员距离右侧峭壁的距离为l1,距离左侧峭壁的距离为l2(l1l2),由于声波的传播速度恒定,根据题意得2l1=vt12l2=v(t1+∆t)所以,两峭壁间的距离d=l1+l2=)2(211ttv即d=425m)5.012(34021m讨论:(1)本题考查是否能应用速度概念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2)听到回声时,声波传播一个来回,2l1=vt1中2l1是路程,v是速率.(3)已知声速利用回声测距的问题不少,2005年广东高考题用声纳测海水深度、2006年全国高考题用声速测云层高度皆属此类,还有的问题是已知距离测声速,都是利用速率概念.考向3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例3(2001上海)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解:速度公式:2121xxvtt,注意x1是t1时的位置,x2是t2时的位置,x1是超声波在p1到n1时间内跑的路程的一半。t1是p1到n1的中点时刻,x2是超声波在p2到n2时间内跑的路程的一半。t2是p2到n2的中点时刻,因此:2121212111129303034017221129300.95302217.9/xxmttsxxvmstt得讨论:(1)平均速度的定义是lvt,其中∆l为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v的方向与∆l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的计算需要准确的找到相应的位移∆l和时间间隔∆t。此题确定位移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是难点。(2)已知声速利用回声测距的问题不少,2005年广东高考题用声纳测海水深度、2006年全国高考题用声速测云层高度皆属此类,还有的问题是已知距离测声速,都是利用速率概念.考向4巧选参考系处理运动问题例4某渔夫划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在石桥处,不慎渔竿落水直到半小时后才发觉,再回头追赶,最后在桥下游2.5km处找到渔竿。设渔夫在顺水和逆水划行时划力保持不变,试求水流速度是多少?解法一:以岸为参考系,设水流速为v水,船速为v船发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