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本文讲述了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进行改革的原因,,关键词:儒学的地位、改造利用儒学正文: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在中国的重要地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影响极大。儒学是中国封建传统的精神支柱、理论依据,同时又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长期来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可以说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是根深蒂固的。二.改造利用儒学由于儒学在中国的重要地位,这就决定了维新派思想家对儒学的清理、批判势必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它不仅要改造,又要利用。出于捍卫中国本土文化,挽救民族文化危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的需要,又必须继续举孔子的旗帜。康有为便是这一主张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他认为中国的社会改造与变革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一)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帜进行改革的原因1.历史习惯:在中国,孔子乃国人“所同戴而诚服着”,对这一国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2.中西力量对比:在那时,封建旧势力远比维新派强大,中学新学远比西学、新学强大,使得那时的维新派不敢贸然抛弃孔子和儒学的旗帜。3.在康有为等在提倡变法维新之初,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尚未系统传入,那时他们主要是以儒家的今经学、公羊学作为理论武器的,所采取的是“以经论证”“托古改制”的手法。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想利用孔子,减少改革的阻力。(二)康有为的践行1.1891年出版《新学伪经考》,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2.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立的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编撰六经,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从战国到秦汉,“无不咸归依孔子”,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齐备,门徒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3.提出“孔教复原”的主张就如梁启超所说“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孔子为中国人人宗仰的“大成至圣先师”,遵孔有利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全民公德。在面对伴随民族危机而来的文化危机,康有为大声呼吁保国、保种的同时又呼吁“保教”。这里的“教”,是经过他改造、赋予了新内容的孔教。他对孔教的改造,不是直接批判孔子,而是否定后世的儒学,是在恢复孔教本来的面目。他认为,自孔子去世后,后世所传的儒学大都不是孔子的学说。……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