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直机关幼儿园庄夕英第六讲孩子对夸奖、惩罚不理会怎么办——对孩子表扬惩罚有讲究情景对话淘淘得意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自己穿上上衣了。”妈妈太高兴了:“宝贝真棒!”淘淘骄傲地说:“我还会扣扣子呢。”妈妈乘胜追击:“你太聪明了!妈妈相信,你肯定也能自己穿上裤子!”淘淘噘起小嘴:“我不会穿裤子,妈妈帮我穿!”妈妈继续鼓励道:“淘淘最棒了,肯定能自己穿上是不是?妈妈相信你。”淘淘不高兴了:“妈妈,我不会穿。”妈妈:“好孩子,我知道你可能干了,自己试着穿一下好吗?”淘淘试了几次,没穿上,气得把裤子扔一边,又踩了一脚,不理妈妈了。妈妈也生气了:“穿不上你怎么就踩上一脚,把裤子捡起来。”淘淘:“就不捡,看你怎么样。”妈妈威胁淘淘说:“再不听话,我可要把你关储藏室了!”淘淘才不信这一套,嬉笑着冲妈妈喊:“妈妈才不会呢!”一旁的爸爸朝妈妈瞪了一眼“你跟他啰嗦这么多干什么!”然后一把把孩子抓过来,抬腿朝孩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孩子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哭,而是抬脚狠劲地踢爸爸,还边踢边喊:“臭爸爸、坏爸爸!我打你!我打你!”妈妈的心里一惊,爸爸也怔在了原地……心灵独白妈妈——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像很多妈妈一样,我也常常有意识地表扬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宝宝真聪明”、“宝宝真棒”一类的话。但是,我最近发现表扬对孩子不起作用了。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无论大人怎样哄、怎样表扬,都无济于事。有时气急了,孩子的爸爸就惩罚他、打他,可是,惩罚也不起作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教育故事近几天,妈妈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不对?淘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在朋友的建议下,妈妈到书店买了大量育儿方面的专业书籍,通过查阅,妈妈不仅明白了淘淘这种表现的原因,还掌握了一些方法。原来,妈妈对淘淘的表扬和爸爸对淘淘的惩罚都存在方式不当的问题。从那以后,妈妈调整了表扬的方式方法。比如淘淘认真地弹钢琴以后,妈妈没有再说:“淘淘真聪明!”而是这样表扬:“淘淘,你弹琴很认真,妈妈听了曲子很舒服。”比如淘淘帮妈妈摆碗筷了,妈妈就这样表扬:“淘淘能帮妈妈做事情了,淘淘爱劳动了。”同时,爸爸也注意了惩罚的技巧。当淘淘犯了错误,不再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而是先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当淘淘蛮不讲理,乱发脾气,就让他一人呆在房间里,直到他平静下来……慢慢地,淘淘不仅具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跟爸爸妈妈也更亲近了。专家课堂教育故事中的妈妈,因为对孩子的表扬和惩罚方式不得当,导致孩子出现了对表扬和惩罚不理会的现象。家长通过学习一些育儿经验,改变了表扬和惩罚的方式,从而改变了孩子的行为。这个故事集中反映了,目前家庭教育在采用表扬和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即表扬或惩罚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困惑。其实,不管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需要技巧的,要弄清楚为什么表扬孩子、应该怎样惩罚孩子等问题,才能实现孩子在表扬和惩罚中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滥用表扬,或者不当惩罚,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对表扬和惩罚不理会的现象呢?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孩子、老师三方面来发现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一、家长方面的原因与对策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难以掌握表扬的原则和方法,以至于出现滥用表扬的现象。1.孩子对表扬不理会的原因。适时地表扬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很多家长经常使用表扬这种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表扬如果不当,不但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表扬过头、过多、过滥。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甚至夸大其词,久而久之,助长了孩子的自满情绪。◆表扬不够具体,过于程式化,忽略孩子做事的努力过程。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这样做往往只能让孩子变得“自负”而非“自信”。◆没有把握表扬的时机,没有做到及时表扬。当孩子的一些行为值得提倡时,家长没有及时表扬,而是过后表扬,孩子已经忘记当时的情景,他们就不会将事件与家长的表扬之间建立联系。◆高估表扬的力量,没有把握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比如:宝宝会穿上衣了,妈妈相信宝宝也一定会穿裤子。结果“穿上衣和穿裤子是两种方法,孩子会穿上衣但是不一定会穿裤子”孩子听了家长的表扬,也不能做到,这种表扬对孩子就没有积极意义,反而会使表扬流于形式,不能起到促进孩子进步的目的。◆滥用物质鼓励。有些家长经常用物质奖励孩子,比如:你把这些题目做完,妈妈就奖励你冰激凌。过多的奖赏就如同贿赂,一旦没有物质刺激,孩子就失去积极性。那么,到底如何表扬才是积极有效的呢?2.表扬的原则和技巧◆勤于表扬和及时表扬。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自信心,家长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比如孩子刚做了一件家长所期待的事情时,应立即给予表扬,不要拖延。否则,时间一长,孩子就弄不清自己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表扬要具体。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避免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等。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了原处,并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那么,表扬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是指什么。家长应该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你做得很好!”◆表扬要多用建设性赞美,而不是评价性赞美。所谓评价性赞美是指,在赞美和表扬孩子时,给孩子的是一个评价式的描述,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好是坏,孩子的能力是强是弱,从而判断孩子的个性和品格,也就是判断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建设性赞美是指,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过程,以及孩子的感受,不评价孩子的个性和品格,给孩子留下空间去思考,去认识,最终学会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父母应该针对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运用的智慧加以表扬。比如经常对孩子说:“你拼图时很努力!”“你做事很专注,能坚持到底!”“你创造了一种新的玩法。”这种表扬方式起到的效果最好,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夸奖后,不会感到有压力,既不会因为一个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碰到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抓住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加以强化表扬。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的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引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他把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这段距离定义为——最近发展区。显然,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孩子发展的重点,也是家长教育的重点,它提醒家长着眼于孩子最具现实性的发展点,而不是只看到习以为常的优点。要在了解、掌握孩子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注意挖掘孩子潜在的优点,也就是把握其发展的可能性,并鼓励、促进孩子这方面的发展。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写了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在这个事例中,宋丹丹就发掘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抓住了孩子潜在的优点。如果孩子明明没有能力做到的一件事,家长却千方百计地用戴“高帽”形式,鼓励他去做,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表扬纯粹是为了让他做某件事情,并不是他真的有那么优秀,值得妈妈表扬。渐渐地,家长的任何鼓励就都失效了,甚至产生更不利的效果,从此他会时刻警惕、防范家长的表扬,看看家长是不是有目的,是不是对他不利。◆慎用物质奖励。许多家长认为,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奖励也不可或缺。的确,物质奖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过多的奖赏就如同贿赂,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的某些行为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维持时,一旦刺激减弱或消失,其行为也随之消失。因此,物质奖励要慎用,不要把它作为一种惯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买十分昂贵的礼物来讨孩子的欢心。◆表扬的方式要恰当。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扬方式。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口头表扬时,如果同时给他一个吻,一次拥抱或者其他的身体接触,效果将更好。对大一点的孩子,表扬方式可以含蓄一些,比如心领神会地向他们眨眼睛,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你已经注意到了他做的不错。家长要不断地尝试,留意哪一种表扬方式对自己的孩子更好。3.惩罚时遵循的原则在赏识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很多人对惩戒教育提出了质疑。但是,惩戒教育如同赏识教育一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不能因为提倡赏识教育,就否定惩戒教育的积极意义。毕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会认知还不全面,行为习惯尚在养成,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的言行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这就需要为人父母者、为人师者给予必要的矫正、约束和惩罚,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适当的惩罚可以增强孩子对不良行为的认识程度,加深他对所犯错误的印象,而且,还可以使孩子更加懂得规则、制度的重要性。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巧妙而艺术的运用惩罚,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如果家长要惩罚孩子,应坚持以下原则,才能真正发挥惩罚教育的积极作用。◆弄清原因,再考虑惩罚。做父母的首先要要宽容大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不要做错一件事,就惩罚一次,如果这样,孩子可能每天都要被惩罚数十次。惩罚之前,要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家长要弄清事实和原因,再考虑惩罚的方式。◆惩罚要合情合理,对事不对人。惩罚应针对孩子的某一具体过错或行为,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因为小小的过错而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对孩子做全面否定、全面惩罚是不恰当的,这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惩罚孩子时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不要搞牵连、翻旧账。因此惩罚必须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不好,犯了错误,但自己仍然是个好孩子;父母所惩罚的是我的一个具体的错误行为,但他们对我这个人仍然是非常关怀、爱护,寄予厚望,抱有信心的。◆惩罚不能过于严厉,惩罚不是打骂和体罚。有些家长认为,惩罚就是打骂。其实,对孩子来说,打骂并不一定是最严厉的惩罚方式。有时候,剥夺孩子的某项权利,比如不能下楼去跟小朋友玩、不能吃某种食品、不能买某种玩具,等等,都会让孩子触动很大。有时故意冷落一下孩子,半天不跟他说话,也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这样的惩罚方式应该是适合孩子的。惩罚也不能等同于体罚和虐待,任何体罚和变相体罚只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疏远,这对家庭教育没有任何帮助。此外,对孩子的惩罚应当是短暂的,适可而止的。一般当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时就应结束惩罚,不能连续不断地、持续较长时间地加以惩罚。因为持续惩罚会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形成退缩反应,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惩罚不要讽刺、挖苦。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孩子出言训斥、嘲讽,进行一种“心罚”。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很大的伤害。父母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常讽刺、挖苦、责骂孩子,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使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惩罚时要有一定的规则。家长有必要与孩子一起商定一套奖惩规则,并且按照这个奖惩规则来奖赏或者惩罚孩子。因为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商定的规则,他会对规则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