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生态基础简答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生态学的含义及变化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定义的发展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生态学分支和领域。有关生态学定义的差别主要是关于居住对象“生物”、居住地“环境”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容有所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生态学定义也不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现代生态学定义生态学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宏观方向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各组织层次中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组织层次的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和模型等三方面。野调是对难以或无法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生态现象、生态过程的实地考察;实研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控制实验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影响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用各种模型,包括数学模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广义的环境概念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按环境的主体分类,可分为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原生环境(自然环境)和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5.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人为因子五大类。6.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为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和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7.利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下;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8.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9.比较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适应特点阳生植物叶子排列稀疏,角质层较发达,在单位面积上气孔增多,叶脉密,机械组织发达。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在弱光下呼吸消耗大于光合生产便不能生长。阴生植物枝叶茂盛,没有角质层或很薄,气孔与绿体比较少。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10.紫外光的生态效应紫外光主要引起化学效应,它有杀菌作用、产生红疹、引起皮肤癌和促进抗软骨病(佝偻病)的维生素D的合成。紫外光能被原生质吸收,大的剂量能使植物致死。昆虫对紫外光产生趋光性,因此紫外光常用于害虫诱杀、消毒灭菌。11.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2.光质的生态作用太阳光由红外光、可风光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交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13.列举生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机制休眠、后熟作用、滞育、温周期14.何为有效积温、有效积温定律?有效积温定律有何意义①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叫有效积温。②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示,这就是有效积温定律。③植物熟制的安排;农业生产和虫害预报。15.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①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②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ºC,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③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总格局。④在温度因子中也不仅只是平均气温,而是平均气温、节律变温、温差、积温和极度端温度的综合作用。16.昼夜变温对生物的影响①促进某些种子萌发。②促进植物生长。③提高产品质量。④影响动物的行为。17.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18.物候节律及其意义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地、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19.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温度因子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20.水的生理生态作用生物起源于水环境;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介质;水分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保持动物体水分平衡;水能调节体温;21.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其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22.旱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水分丢失;另一是增加水分摄取。旱生植物可以分为少浆植物和多浆植物两类。少浆植物有发达的要系,增加水分摄取,植物叶面积很小,叶片特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多浆植物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特征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23.植物对水分子的适应类型有哪几类植物对水分子的适应类型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大类。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24.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等。2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间接或直接与土壤有机质有关: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氮、微量元素源;与各种微量元素形成络合物,增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调节养分平衡;④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⑤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26.植物对土壤养分的PH的适应类型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三种类型;酸性土植物仅能在PH6.5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并且对Ca2+及HCO3-非常敏感,不能忍受高深度的溶解钙,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冷湿的针叶林地区和酸性沼泽土上,这里土壤中的钙及盐基被高度淋溶。碱土植物只能在PH7.0的碱性土壤上生长,适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Ca2+、Mg2+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和石灰性封面上,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以及盐碱地区,这时降雨少,不足以淋失土壤中的盐基和钙质。中性植物生长在PH6.5~7.0的中性土壤上,大多数作物温带果树都属此类型。27.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起着很大的影响:1.将有机体中的营养元素还原成简单的、能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状态。植物-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循环,没有微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进行。2.腐殖化作用与矿化作用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3.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体。4.有害的方面包括:植物病原菌;产生有毒物质并积累;与植物争肥。28.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29.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源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黏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30.土壤组成及生态作用土壤是由固体(矿物质和有机质)、液体(土壤水分)、气体(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种组分组成的一个复杂而分散的复合系统。每个组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各组分相互作用,形成了许多土壤特性。除了上述万分之外,每种土壤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区系,它们结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元素的生物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能影响、改变远走高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构成了各类土壤特有的土壤生物作用。31.氧气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O2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只有通过氧化,生物才能获得生命所必需的能量。2.根据生物对环境中含氧量的适应范围,也可分为广氧性生物和窄氧性生物两类。绝大多数陆生植物与动物,都属于窄氧性生物,而绝大多数水生动物和植物属于广氧性生物。3.微生物中有严格厌氧菌,有氧则不能生长,如甲烷细菌;也有绝对好氧菌,无氧则不能生长,如固氮菌属;还有微好氧生物,仅在氧压低时生长正常。以上三类微生物对氧的耐性范围都比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