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请勿上传——杜老师1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部分)注意:并非考试题目,仅供复习参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的本质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句话是错误的)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为,属于不可知论。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⑴主观唯心主义:物质是自我意识、主观精神的产物。⑵客观唯心主义:物质是离开人的、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形态。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中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认为原子是一切物质的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咱客观现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信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2、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3、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版权所有请勿上传——杜老师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决定性环节)。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③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③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1)新事物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在内容、形态、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有远大前途的先进社会力量的支持。发展的进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①两者相互区别:量变是事物在度内的数量的变化,是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②两者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引起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出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进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因素都可以划分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事物由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再由否定状态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开辟自我完善道路,就是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②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③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片面性。版权所有请勿上传——杜老师3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稳中有降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对立统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关系或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含义:(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的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1)统一: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对立: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双方各自向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丰富完善自身;第三,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力量消长,事物发生量变;第二,是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旧质转化为新质的决定性力量。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促进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所不在)。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③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过程: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论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有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版权所有请勿上传——杜老师4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真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亦称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真理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次,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真对真理,也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的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扩展。其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深化。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的。②真理的发展总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信赖性。这是历史观上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观上的辩证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起阻碍作用。③两者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这种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意义:a.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b.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路线的客观依据。版权所有请勿上传——杜老师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发展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③两者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这种辩证关系的综合构成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意义:a.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避免上层建筑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错误;b.是我们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