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份输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在成份输血的常见并发症中,除了急性血管内溶血反应、急性血管外溶血反应和迟发性血管外溶血反应之外,还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等。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1、发病机理输血后发生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免疫介导的输血反应,其发生机制有二:首先,血液储存过程白细胞产生了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都属于致热原)和血管活性肽;其次,抗体-白细胞/抗体-血小板相互作用,受者血浆的抗体与供者淋巴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上存在的抗原凝聚,导致白细胞释放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这些抗体通常具有特异性)。2、临床表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5分钟~2小时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出现发热,体温上升超过1℃或达38℃~41℃,部分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出汗,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秒~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恢复正常,多数症状比较轻微并具有自限性(8~10小时)。全麻状态很少出现发热反应。3、诊断输血中或输血后(可达数小时)在排除其它因素影响下体温升高1℃以上即可诊断。临床上要注意与溶血反应和细菌感染相鉴别。4、临床处理和预防措施临床上,输血后一旦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阿司匹林;若患者出现明显寒战,应予杜冷丁;若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症状,可予有创呼吸支持;不要再次输同袋血,可能会发生溶血或细菌污染。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频率约占红细胞输注的1%~3%,血小板输注的30%,多见于多次受血及多胎妊娠妇女。临床上可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如患者出现过1次FNHTR,再次输血导致发热的机会是1/8)、HLA配型成分血和洗涤成分血(还有助于去除细胞因子和白细胞)预防该反应发生。二、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1、发病机理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原因有二:首先,HLA或HNA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变形粘连,被肺部微管捕获,释放调节因子导致肺小泡受损漏液,出现广泛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ARDS;其次,血液成分中的生物活性因子使活化的白细胞产生黏附分子(CD11/CD18)并黏附与肺内皮细胞,间质渗出,中性粒细胞降解并释放破坏酶,毛细血管间隙增宽,肺水肿,结果是微血管闭塞及毛细血管渗漏,导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肺水肿。2、临床表现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多发生在输血6小时内,但输血2小时到2天内均可发生。临床症状可从轻度的呼吸困难发展到非心源性肺水肿,疾病呈自限性,24~48小时内缓解,80%患者在96小时内症状可完全缓解,但也可持续7天。临床症状主要包括:(1)发热;(2)寒战;(3)呼吸急促至呼吸困难;(4)血压下降、甚至对补液无反应;(5)心动过速;(6)组织缺氧,氧饱和度<90%,PaO2/FiO2<300mmHg,或其他临床缺氧症状;(7)肺部听诊均可闻及细湿啰音、X线可见双侧肺浸润,提示双侧肺水肿征象但无心力衰竭。3、临床处理和预防措施临床上一旦出现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应立即停止任何输血,不再使用该袋成分血;多数患者需要吸氧或使用呼吸机,可插管吸入100%O2;供者行HLA或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检测;应排除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和ARDS。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与所用血液制品的种类相关,由于其诊断仍未标准化,因此各国报道的发生率不同。据2001年FDA的报道,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1000~1/4500,死亡率为5%~8%,甚至可达10%。目前已确定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是输血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可采取下列措施预防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生:(1)采用少白细胞血液制剂;(2)输入洗涤红细胞;(3)供者宜为男性;(4)此供者不宜继续成为献血者,改用供者;(5)多次妊娠血液制剂慎用。三、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发病机理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在易感人群,如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病人或输注粒细胞的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接受免疫功能正常的淋巴细胞,供者淋巴细胞主要攻击受者骨髓和造血组织,导致骨髓增生不良,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受累的系统和器官包括肝脏、胃肠道、皮肤和骨髓),尤其在供-受者间分担相同的HLA时。2、临床表现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发生在输血后1~2周,患者通常于输血后3~4周死于感染或出血。典型的GVHD症状包括:全血细胞减少;面部、手心、脚心出现皮肤红斑和细小斑丘疹、色泽暗红,常伴有高热;严重者全身皮肤发红、皮疹,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肝功能异常。3、诊断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HLA分析发现供-受者混合嵌合体出现,证明输入成分的淋巴细胞植入,即可诊断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4、临床处理和预防措施临床上对于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除非有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能,否则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该病的发生率缺乏明确的统计资料,致死率大于90%,21天内的死亡率为80%。临床上可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使用辐照血;(2)以下措施效果有限:使用白细胞过滤器、避免使用有血缘关系的血液制剂、使用保存时间较长的成分血。四、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发病机理以下种情况均可发生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1)细菌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进入血袋(消毒不严格或皮肤碎屑);(2)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发生污染;(3)供者在献血时处于菌血症期。其发病是因血液制剂细菌污染后产生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释放导致。多数G+及G-细菌在室温下生长,如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属等。冰箱温度生长细菌主要是G-菌,如绿脓杆菌和肠杆菌属等。2、临床表现输注细菌污染血液制剂的患者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发冷、寒战、高热、烦躁不安、面部过敏反应潮红、皮肤粘膜充血、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泄、呼吸困难、干咳、紫绀、大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DIC。3、诊断该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为:(1)符合上述临床表现;(2)血液制剂培养结果阳性;(3)供受血者检出的细菌鉴定一致。4、临床处理和预防措施临床上一旦出现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2)扩容、利尿;(3)监测血压及呼吸;(4)应用广谱抗生素;(5)留取血标本送检验科及血库。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根据所输注的成分血类型、采血措施不同而不同,通常约为1/13,000,输注红细胞类成分血约为0~0.2%,输注血小板约为0~10%。临床上可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献血者健康检查、量体温,仔细询问供者是否在数日内存在黏膜损伤、拔牙及进行过胃镜及结肠镜检查;(2)穿刺消毒;(3)器材质量,采血与血液制品的制备规范化;(4)血液制剂贮存质量保证;(5)血液采集时分流;(6)血液的细菌检测,包括外观观测。除了上述常见的不良反应外,成分输血还有过敏性输血反应、负荷过量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等不良反应。在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中,患者多有发热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上要注意鉴别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必要的检测手段,进行严格的诊断,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三)血液及成分血的使用适应证1、适应证(1)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Hb)<8.5g/dl、血容量丢失>20%、体外循环手术预计Hb<8.0g/dl、Hb<10g/dl的放疗或需手术者。(2)全血:进行性巨量失血。(3)血小板:成分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血小板数<5万/ul伴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者。(三)血液及成分血的使用适应证(4)新鲜冰冻血浆:书面报告PT或APTT异常伴出血或需外科手术者、特定凝血因子缺乏伴出血或需手术者、输血量大于15个单位、抗纤溶治疗伴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重小于15公斤的体外循环手术者、蛋白S和蛋白C缺乏,服用L-天冬酰氨酶前纤维蛋白原缺乏者。(5)冷沉淀物: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三)血液及成分血的使用适应证(7)照射的血制品:所有小于2岁的病人、所有儿科肿瘤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8)白细胞血制品:所有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病人、所有儿科肿瘤病人、所有骨髓移植病人、慢性溶血病人。(四)血液及成分血的发放5、血液发放的质量控制为确保供血质量,在向临床发放贮存血液时,应做好核对检查工作及温度的监控。(1)核对病人姓名、科别(及病区)、床号、编号有无差错;核对供血者(献血员)姓名、血型、血量、编号有无差错;核对标签填写有无不一致之处,有无脱签预兆,贮存时间是否符合病人治疗需要;检查血液包装是否完好,血液外观有无异常变化。以上各项检查均需与取血人共同进行,全部合乎要求方能发出。(四)血液及成分血的发放(2)贮存血液的外观有以下改变之一者,不得发给临床输血:①血浆层变成暗灰色或黄褐色(多为细菌污染后产生色素所致)。②血浆层呈现日渐加重的异常混浊,或出现大小不等颗粒状、絮状、丝状物,或形成胶冻状(常为细菌产生的血冻凝固酶所致)。③血浆层出现进行性增多的汽泡(多为细菌污染产汽所致)。(四)血液及成分血的发放④红细胞层变成暗紫色或玫瑰色,呈稀泥状或形成大量凝块(多为细菌繁殖生长所致。亦可因采血不顺利或抗凝效果不好所引起)。⑤红细胞层表面出现绒球状物(可为细菌菌团或真菌菌丝)。⑥红细胞层溶血造成与血浆层分界不清(可为细菌作用所致,也可因冰箱温度过低使贮血冻结,溶化后溶血)。⑦对包装有破损或疑有细菌污染的血液,外观虽没有异常改变,也不能发出。应经细菌培养或有关鉴定后,再决定能否输用。(四)血液及成分血的发放(3)如果血液必须向外单位运送时,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若路途较远或外界气温过高,要使用冷藏装置。温度要控制在1-80C,最高不得超过100C。多量血液运送使用冷藏箱,少量血液运送使用冰壶即可。血液运达目的地后,要尽快存入冰箱。(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需保存于2-60C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5)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三、临床输血的技术管理(一)、输血的准备1、输血志愿书临床医生在给病人输注血液及成分血前,必须与病人及其家属签定输血志愿书。输血志愿书要求说明以下内容:血液来源、所做的检测试验、输血后可能转播的疾病和并发症、以及当前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后的危险性等。要求让病人及其家属充分权衡利弊,征得同意后,才能实施输血治疗。(一)、输血的准备2、输血前检测试验(1)试验要求血清和血浆都可用于血交叉试验和抗体检测,最好是血清标本,标本使用限制在3天内含有肝素等抗凝标本可用凝血酶或硫酸鱼精蛋白处理使其凝集析出血清。允许通过静脉输液口采集标本,但必须丢弃受残留静脉输液影响的前5ml标本。一般不允许使用溶血标本,对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烧伤病人的溶血标本,在试验前后必须作溶血程度的比较。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的所有资料必须填写清楚并完全符合,否则应重抽标本。对所有用过的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必须在1-6C冰箱至少保存7天,所有试验都必须保证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且记录和资料都必须至少保存5年。(一)、输血的准备(2)血型检测要求完成病人ABO正反定型,献血员血型ABO正定型必要时做Rh血型。(3)血交叉试验①受血者交叉配血时所用的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②配血时要逐项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一)、输血的准备③凡是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与ABO血型同型输注。④凡遇有下列情况时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要求完成盐水交叉试验和检测不完全抗体的交叉试验(酶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法)。除紧急输血和自身输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