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成本与费用的区别与联系一、一般及经济意义上的支出、费用和成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支出即为“付出”之意;费用即为“花费的钱、开支”;而成本解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辞海》中成本则解释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的货币表现”。显然,一般意义上的成本远非仅此所指,严格说来,此解释属于一种经济上的界定。实际上,一般意义上的成本常常被理解成:为特定目的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如我们经常提出的产品成本、各种各样的投资成本等等。在经济学上,对于支出、费用的理解,除非特指,与上面比较似乎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成本是例外。我国经济学上经常提到的“成本”,一般是指生产成本,即“生产产品所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在这里,成本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就是生产出一个产品新耗费的劳动。所以,生产成本在经济学上也可以叫生产费用。除此之外,在现代成本理论中,新制度经济学把泛指除生产成本以外的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称为交易成本,亦称制度成本;代理理论把制订、管理和实施契约的全部费用称为代理成本;信息经济学则把为搜集、整理、利用和交换信息,以便为有效决策提供方便所支付的费用概括为信息成本。因此,在含义外延和使用范围上,成本相对支出、费用较窄。在经济学上,并不严格区分费用和成本,生产成本可理解为生产费用。这是因为其一,虽然成本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一般界定为“生产成本”,但是,因西方经济学上成本的内涵还包括了一部分利润(称为正常利润),故其内涵较我国经济学上的成本内涵要丰富,所包括范围显然也要广;其二,虽然支出与费用或成本存在着各种联系,成本或费用总是与一定的支出相关,但是,不管是我国经济学上,还是西方经济学上,更为关注成本,成本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应用和解释;其三,我国经济学研究提出的成本一般只与生产成本相关,而西方经济学中提出的成本已大大超出了生产成本这个范畴,脱离社会形态的影响,侧重于从技术方面加以解释。二、会计学意义上的支出、费用和成本(一)支出和费用在我国会计界,支出一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获得另一项资产、为清偿债务所发生的耗费资产的流出。就某一会计期间而言,支出可以是现金支出、也可能是非现金支出,就长期而言,所有支出最终由现金支出来实现。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称《准则》),“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会计上,支出仍比费用所含范围要广泛。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而其他原因发生的支出,如偿还借款、支付应付账款、为分配利润而支付的款项、为购买固定资产而支付的款项等等都与营业收入无关,都不能构成企业的费用,但是支出或早或迟最终会转化为费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支出在一发生时,就是费用。(二)费用和成本按照《准则》规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它是对象化的费用,即生产成本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而言所发生的费用,是按照产品品种等成本计算对象对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虽然,《准则》中把成本只界定为生产成本,这与我国经济学上界定的涵义极为相似,但是,在会计实务中,成本应用不局限于此,即对象化不仅仅指产品,比如:为购买原材料而发生的费用,对象到所购材料上,即为该原材料采购成本;为购买某设备而发生的费用,对象到所购设备上,即为该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上的成本涵义和一般意义上的成本一致即指一种为特定目的而发生的资产耗费。当然,成本也可理解为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支出。某项支出,如为收益性支出,则构成产品成本;如为资本性支出,则构成某资产的成本。在会计上,我们且把《制度》界定的成本称为狭义的成本,而把实际应用的成本称为广义的成本。由此不难看出:在我国会计界,费用的内涵比成本的内涵要宽广。这里可以把成本理解为费用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又是平行的,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支出、费用和成本中,只有费用构成一项会计要素或会计报表要素,且和收入相对应而存在,并且,只有成本常被当作一种计量费用的手段,而支出、费用则不能。(三)支出、费用和成本的确认由上述涵义可知:支出的确认较简单,一般只要流出或发生了,即可确认某项支出。但是,费用和成本的确认就不一定了。费用的实质是资产的耗费,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耗费都是费用。在我国,会计上确认费用遵循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权责发生制、配比等三个原则。但有一点须说明: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有些损失和费用不好区分故都将其作为费用处理,如坏账损失等。根据上述原则,在确认费用时,一般应遵循费用与收入的直接联系(或称因果关系)、直接作为当期费用、按系统的合理分摊方式等三个确认标准。在财务会计中,狭义上的成本即为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确认过程即为一定时期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即为生产费用对象到某一产品的过程。一定时期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构成了生产成本的基础。产品完工并验收入库后的生产成本即为该产品的产品成本,它等于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加上本月投入的生产成本再减去月末在产品(生产)成本。已销售的产品成本即为该产品的销售成本。但是,在管理会计中,成本总是广义上的成本,其确认要依其专门的界定,某一项成本总是有专门的界定或确指,如固定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等,现代成本管理还引入了作业成本等。※往往很多会计初学者,混淆了费用和成本的概念。其实费用和成本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成本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现在就成本和费用的不同进行一下具体分析,以便更清楚的理解其内在的区别:1、内容不同。费用包括生产费用、期间费用(即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只包括为生产一定种类或数量的完工产品的费用。不包括未完工产品的生产费用和其它费用。2、计算期不同。费用的计算期与会计期间相联系,产品成本一般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联系。3、对象不同。费用的计算是按经济用途分类,产品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产品。4、计算依据不同。费用的计算是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为依据确定。产品成本是以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依据。5、账户和原始凭证不同。费用是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各种原始凭证,账户是生产成本等。产品成本是以成本计算单或成本汇总表及产品入库单,账户是库存商品等。6、总额不同。一定时期内,费用总额不等于产品成本总额。因为两者的内容和价值量不同。产品成本是费用总额的一部分,不包括期间费用、和期末未完工产品的费用等。7、作用不同。费用指标,分析其比重,了解结构变化从而加强费用管理等。产品成本指标,一是反映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耗费,二是资金耗费的补偿,三是检查成本和利润计划,四是表明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费用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材料、机器设备和人工以及其它各项支出。成本与费用是两个并行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按一定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费用与一定会计期间联系(比如房租、招待费、广告费等等)。成本与一定种类的产品相关(比如生产某产品耗用的材料、工人工资等等)。成本是可以直接归结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耗用,一般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直接费用等。费用不可以直接归结到某个产品上去,因为它的耗用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因为管理、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产生的消耗一、成本和费用的概念1.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2.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二、成本和费用的联系1.成本和费用都是企业除偿债性支出和分配性支出以外的支出的构成部分;2.成本和费用都是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3.期末应将当期已销产品的成本结转进入当期的费用。三、成本和费用的区别1.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其所针对的是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2.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费用(Expense)1.狭义的费用概念将费用限定于获取收入过程中发生的资源耗费;2.广义的费用概念则同时包括了经营成本和非经营成本;3.我国现行制度采用的是狭义的费用概念,即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费用的特征1.费用是在企业日常的活动中所产生的,而不是在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2.费用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增加,或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费用的确认费用作为为获取收入所发生的资产流出或资源牺牲,实质上是已经耗用的资产。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密切相关。费用的确认应遵循以下两条基本标准:1.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这一原则限定了费用确认的时间界限。2.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限定费用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确认有关收入的同一期间予以确认,从而为费用的确认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南。确认费用的标准一般有3种。联系:从会计要素上讲,成本与费用都属于费用类账户,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区别:成本记录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对于生产型企业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在产品的价值;费用核算的是与生产无关的支出,比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末要全部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期末无余额。在会计要素上二者是一起的,当在实际核算中,为了更好的区分企业的各项支出,尤其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才把两项分开。一、费用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进行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费用的定义为: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的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物,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因而承担的负债。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但包含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资产的耗费,还包含了企业在偶发事件中发生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也就是包含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损失;而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则较为狭窄,只是包含了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资产的耗费。为了能更好地说明管理者的受托责任,笔者认为采用美国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较为合理,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二、成本的概念我国对成本的定义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美国会计师协会对成本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为获取财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的其他资产,发行股票、提供劳务或发生负债而以货币衡量的数额。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本大多与支出相联系,只不过是支出一部分与当期相联系,一部分与以后期间相联系。与当期相联系的支出形成了本期的一项费用,与以后期间相联系的支出则形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三、支出的定义支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常性业务,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经济主体的支付行为而导致的资源的减少。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形成一项资产,而费用性支出形成一项费用。四、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支出的性质来看,其本质就是企业的一种目的性花费,是企业在用的一种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或其他权益性债券、证券来交换另一种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等,笔者在这里并不把企业这种用来交换其他资产的资产叫做“成本”,而把它叫做支出,以便于和下面我们所说的成本加以区分。企业的支出分成两类,1.一种为资本性支出,它形成了企业的资产,根据企业内资金的价值运动,经过产、供、销三个阶段,资金从货币资金转换到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