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以上,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1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第一章建设国际性区域枢纽完善公路枢纽、铁路枢纽和航空枢纽为主体、公铁航联运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国际通信保障能力、区域干线传输能力、信息汇聚处理能力、信息安全支撑能力和应急通信适应能力,努力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第一节建设国际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以建设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为重点,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建成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并全面运行,规划建设成都新机场,开通直达美国、欧洲、南亚、西亚等多条国际航线,成为连接南亚、中亚、西亚的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加快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雅铁路、成渝客专、成兰铁路等对外铁路通道建设,形成以成都东客站、成都站、大弯站、新津站等车站组成的铁路客货枢纽系统,实现成都经济区半小时交通圈、成渝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成都到贵阳、兰州、昆明、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成都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8小时交通圈。建成成都第二绕城、成德绵、成德南、成安渝和成自泸等高速公路,启动成都大外环高速及第二机场高速建设前期工作,形成西部公路交通枢纽。专栏23成都市对接南亚、中亚、西亚枢纽示意图专栏24成都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示意图专栏25“十二五”时期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大工程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工程: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建设项目,成都新机场项目。西部铁路枢纽建设工程: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雅铁路、成渝客专、成兰铁路、成西客专、成贵客专、成都铁路枢纽“一所三段”项目等。西部公路枢纽建设工程: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成德绵高速公路、成德南高速公路等。第二节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实施移动、联通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和电信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容工程,强化干线传输能力,提高汇聚西部、辐射全国、通达世界的国际通信能力。加速推进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争取国家在成都部署国家大区级互联网直联点,打造国家级存储灾备基地,推进大型商用云计算中心建设,努力构建集科学计算、工程计算和密集数据运算为一体的高效能共享式计算架构。专栏26“十二五”时期国际区域性通信枢纽建设重大工程西部网络交换项目南区交换枢纽、中国移动IDC、光域成都、灾备基地、云计算中心建设等。第二章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加强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建成带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功能强大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第一节加强“三中心”建设加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参与中心商业区、主力商圈、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等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贸易运营控制、交易服务、大宗商品价格发现、口岸集散等现代商贸功能,建成西部商贸中心。加快建设西部航空货运枢纽、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加强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总部商务区和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载体,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壮大金融总量,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加强科技中心建设。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为重点,深化“高科技成都”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智力支撑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科技资源聚合能力,增强科技辐射力。第二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市场开放化为重点,积极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西博会、欧洽会等国际化平台,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加快优势领域总部经济发展,突出抓好航空航天、重装设备、核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总部集聚发展。加快形成“198”生态总部基地、天府新城和人南科技商务区等集群发展格局,形成法律、咨询、投资管理、会计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优良商务服务环境和高能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西部企业总部最多、产业能级最高、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总部基地。第三章加快成都经济区建设坚持“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合作”的原则,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区内资源、能源、产业、市场、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共享、环境共治、生态共保,启动成德绵同城化战略,提升成都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专栏27成都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简阳市,遂宁市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该区域面积占四川省面积的16%,涉及到省内八个城市,总人口约3789万。第一节推进区域市场共融逐步消除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规则,形成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加强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更大区域范围内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雅(安)、成(都)阿(坝)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存取款体系、支付与资金结算体系、金融网络系统和信用保证体系。继续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两湖一山”等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全面建成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大区域物流体系。深化农业产业化合作基地建设。第二节推进基础设施共建着力推进成绵乐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简快速通道、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德绵高速公路、成眉快速通道等道路建设。积极推动区内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步建设、衔接协调,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城市道路交通网,以公用通信为主的大区级区域通信网,以绿化带和江河湖泊优良水质为主构成的生态资源网,以文化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及学校基础设施为主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体育设施网。第三节推进公共服务共享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才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区域联合办学,共建科技研究中心。建立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构建区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技能资质互认机制。推进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对接,逐步建立起政府公共服务的互惠制度。第四节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灾害防治,规划实施跨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区域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以区域补偿为重点,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污染同治,大力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专栏29“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重大事项基础设施共建:成绵乐城际铁路、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简快速通道、成德绵高速等。产业协调合作:成都·阿坝工业园项目、成都·眉山工业园区项目、成都·资阳工业园项目、成都·雅安工业园项目,“两湖一山”(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精品旅游项目,彭祖长寿之旅、古镇风情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金融“同城化”工程等。公共服务共享:劳动力供求信息共享、医疗卫生检查结果互认互通、医疗保险双定互认、养老保险无障碍接续、环境齐治、计划生育共管等。市场环境共治:企业征信体系共享、质量监管标准统一、城管执法联动互助等。第四章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强化成都与西部省区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国际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提升成都西部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第一节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重庆的协作与联系,优化城市功能,成为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合力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我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增强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成绵乐、成内渝、成遂渝发展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加强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区域内合理的产业分工互补体系。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发展。专栏28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以及重庆市的31个区县(自治县),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163万。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节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合作重点加强与云南边贸和旅游经济合作以及与贵州资源开发与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北海通道实现与广西区域合作升级,支持成兰新铁路建设,打通西南至欧洲新的欧亚大陆桥。积极参与支持西藏、新疆各方面的资源开发建设,加强与西藏、新疆合作打通南亚、西亚、中亚通道。全面加强与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在产业、旅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第三节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加快发展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台湾农村居民创业园,以吸引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为重点,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在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深化与上海在金融、产业、信息等方面的合作;继续推进与泛珠三角地区在产业、项目、产品等方面多层次实质性合作;积极开展与京津冀地区在科技、人才、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五章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推进成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产业体系。第一节加快成都企业全球化产业布局进程抓住新兴市场国家开放市场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国际生产体系,获取资源开发权、国际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支持服务业优势企业发展国际营销网络,逐步创立成都产品品牌。支持科技优势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境外科技、智力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层次,重点支持企业承揽交通水利、通信电力、航站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城市公共项目和石化、矿山等建设项目。第二节全面提升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水平巩固与日本、韩国经济合作与交流,夯实欧美、东欧、俄罗斯等传统市场,统筹兼顾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等新兴潜力市场的开拓,拓展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印度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加强与南亚区域合作交流,编制成都与南亚经济合作规划,搭建经贸合作促进平台,引导成都与南亚优势企业实施跨国生产和经营,把成都打造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枢纽和面向印度洋开放的战略基地。第三节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载体建设规划建设欧盟产业合作园区、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等经济贸易发展区,打造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商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组织成都及国内实力较强、有扩张能力的产业、企业到有条件的国家设立成都经济合作园、工业园、商品城等经贸合作区。第六章扩大对外贸易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对外贸易主体,营造对外贸易环境,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第一节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