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验式德育发展研究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中小学体验式德育发展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德育在人的发展中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体验式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在我国研究经历了初探、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尽管体验式德育实效性不断提高,在理论建构和实践途径与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便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关键字:中小学;体验式;德育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改革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以传统知性论为主导的德育模式,在操作中试图追求近似“真理式”的道德知识,并通过道德教育学的理论演变成的一整套操作规程“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反感甚至失去了对德育课的兴趣,也使得德育课失去了自身育人的魅力和生命活力。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实践的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中小学德育教学的分析、思考,我们发现了体验式德育的问题所在,挖掘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便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二、概念的界定(一)体验的内涵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体验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人们对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验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性,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关于体验内涵的界定主要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海德格尔认为体验是一种存在方式。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瓦西留克在其代表作《体验心理学》中对体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他看来,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是由于精神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内部活动。刘惊铎教授在《道德体验论》中把体验界定为图景思维活动。在他看来,图景是指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存在。它涵盖了人们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具有超越的特性。“体验不仅包含混沌的直觉领悟,也含有理性的反思。”(二)德育中的体验研究体验作为一种德育方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现行德育中对体验的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育的开展。目前,国内诸多学者都提倡在德育中充分重视并发挥体验的作用。虽然学者们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但仍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这里,我们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理论层面朱小蔓在《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德育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及情感体验。在她看来,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的唤醒情绪,促使主体积极感受并参与体验。刘惊铎对道德体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其研究成果《道德体验论》中,他从我国现行学校德育现状入手,通过对体验、道德体验的发生、表达以及道德体验教育的详细探讨和分析得出道德教育的本体是体验,认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存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体验模式。鲁洁,王逢贤共同主编的《德育新论》一书中提到,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学习过程涉及体验,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现行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需要将认知行为,体验活动以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李建华也曾在《论道德情感体验》一文中详细阐释了体验与道德教育的关联性。他认为道德并非单纯的对道德知识的认知,道德的内化离不开情感体验,是一个相对独立复杂的过程。高度关注道德教育中情感体验对受教育者道德的完善与丰富有很大的帮助。实践层面目前关于体验在德育中的实践探索日益趋多,并且已经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如何将体验理论有效运用在教育实践当中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现将已有研究中涉及的主要观点分类进行述评。首先,生活德育论。一些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学校提倡的在德育中开展“生活课程”的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体验与生活息息相关。其次,体验情境创设。张汉芳认为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自身特点,在教育目的的指引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创设符合学生们身心发展的情境。最终设计的情境要与生活实际一致,既不能单纯地照搬生活,也不能违背真实生活。最后,活动观。在《构建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一文中,李创斌认为道德教育可以唤醒个体的道德体验,而进行体验最好的方式之一是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的安排可以引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道德体验。三、研究方法(一)文献分析法搜集关于体验、德育中体验研究方面的各种文献资料,寻求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二)案例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一些中小学德育课堂实录的案例。四、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纵观现有研究,体验作为一种德育方式,有助于个体内化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在现行教育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如何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发挥体验的价值成为众多教育研究人员探究的对象。国内外学者对体验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究与思索,为德育实效性的真正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体验式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有如下两点:第一,对实施途径方法研究较翔实透彻。有很多学者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属性和学生特点,展开了体验德育方法途径的探索。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身心特点,相应的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上也各有特色,学者们在德育方法途径的探索上分门别类,做到了有针对性、创新性。第二,对体验德育理念的研究清晰且深入。学者们对体验德育的理念研究融会古今中外,深刻而独特。涵盖了从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的影响到现代教育哲学的转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多元视角。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现存研究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仍然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的空间。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研究方法上重质的研究,轻量的探讨。纵观20年来的研究文献,学者们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进行体验德育的研究。大都是语言描述、经验总结的研究,很少采用统计、实证的研究方法。即使有学者依据学校体验德育的实施效果来展开研究,都是简单的描述本学校内体验德育实施过程中的途径、问题,没有定量的分析和计算。第二,侧重于方法途经研究,忽视体验德育目标、内容的系统建构。研究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如何展开体验德育的途径上,然而没有整体上把握好对体验德育的具体目标、具体内容的建构。所以,对体验德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不清晰。第三,缺乏对体验德育的课程评价研究。很少有学者注意到体验德育课程将如何进行评价,只是有个别学者在提出体验德育课程出现的问题时表示,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后,难以给予评价,缺乏一个清晰明了的评价标准。第四,对国外体验德育的具体介绍研究较少。20年来的文献中,仅有一篇学术论文是涉及了国外体验德育的具体研究,介绍了日本早期到现代体验德育的发展史,其他对国外体验德育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国外教育家的理论研究上。缺少对具体某一国家体验教育课程、途径与方法、目标与内容的介绍研究,或者与我国的体验教育的比较研究。第五,缺乏以体验德育为主题的专门书籍。尽管很多专家学者对体验德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体验德育的专著还尚不够多。在当下德育的书籍专著中,只是零散的存在于一些篇章对体验德育展开探索,对体验德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学术论文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我们选取中小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对体验式德育的探究。在现行中小学德育开展过程中,国家在教育指导上多次强调体验的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对体验的德育价值认识也日益加深,并将体验贯穿于日常教学中。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为了促进体验式德育的有效开展,我们通过对中小学德育教学进行审视,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参考文献:[1]宋春荣.德育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J].现代教育.2015(5-6):110.[2]夏丽萍.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9(3):20-24.[3]冯小仙,马夏牧.关爱教育理念下的“体验式德育”[J].2014(8):66-68.[4]李丽.体验式德育的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审视[D].2012.[5]段浩伟.体验式德育发展研究[D].2013.[6]黄衍.体验式教育的原理与应用研究[D].2014.[7]张忠华,裴菲.我国体验德育研究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28):1-4.[8]肖建新.中小学体验式德育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5(11):67-68.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