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政策之我见周洋我国人口政策之我见摘要:我国人口政策不同阶段的发展转变,对控制人口数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政策在调整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问题,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需要面向未来,适应挑战,重在提高人口质量、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在有效遏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极大改善人口状况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计划生育政策在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也过快地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随着在人口结构方面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衡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同时也表明中国人口政策开始进入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整。同时,新人口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产生一定的影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才是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最终方向。一、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过程1.20世纪50年代不限制人口增长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数量大约为4-5亿人,当时没有一项明确的生育政策,人口发展处于盲目的、自发的和无计划状态,出生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20世纪70年代限制生育阶段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促使死亡率大幅下降。我国政府此时也意识到人口多的现实矛盾,认为节制生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进入70年代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动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出现有史以来空前的下降。3.20世纪80年代“一胎化”阶段从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为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只好采取“急刹车”办法,从1980年开始在全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控制政策。4.20上世纪90年代“少生优生”阶段在1982年我国计划生育的精神是“只生一个好”,到了1995年前后就倡导“少生优生”。政府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事实上,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不是盲目的,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意义。“一胎化”的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一胎化”的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确实存在其不足之处。二、目前人口政策产生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至“单独二胎”政策落实前,我国人口政策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新进入劳动市场人口(20—24岁)数量开始下降,老人增多,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保障体系提出挑战;我国现在已有1.4亿的独生子女,亦即造成了1.4亿只有一个子女的夫妇或家庭。这是多年贯彻“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政策的必然结果,由此也产生出一系列新问题;传统观念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对就业、社会安全、婚姻伦理等出现一系列的矛盾问题。(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长寿与低生育率是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据统计,2000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我国60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达到1.67亿、1.13亿,占总人口的12.5%、87.5%,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在2000年就达到了国际老龄化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2003年上升至8.5%,并且,今后十几年,我国老龄化速度还会加快,到2020年,老龄人口可能达到4亿。而且我国老龄人口逐步走向高龄化。到2050年我国的60-69岁、70-79岁和8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分别将是2000年时的2.7倍、3.7倍和7.9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近亿人。预计到2051年将达到4.37亿峰值。可见,到21世纪上半叶,虽然我国不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但始终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现有的人口结构,挑战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挑战消费产业调整能力、经济发展面临消费不足的挑战。(二)独生子女问题所谓独生子女是指这样的人,其父母一生只生他(或她)一个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没有任何同胞的兄弟姐妹。其中男性为独生子,女性为独生女。独生子女政策具有天然的结构性缺陷,给社会制造了系统性风险。如新生人口减少,现有单个劳动力对家庭的负担加重,家庭养老出现困难,不少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影响新一代人的道德素质。(三)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现行的许多政策也体现出了男女平等,但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仍旧很严重。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第一胎的出生性别比仅为107.1,第二胎就猛增到151.90,可见第二胎比第一胎增加了44.8%,应该说是选择性减少女胎的结果。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并带动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将产生某些影响。独生子女政策出台的初衷并非是作为一项长期性政策来执行的。其所针对的也仅仅是第三次人口高峰可能带来的人口资源危机。因此独生子女政策部应该等同于长期性的计划生育国策,完全有调整的可能和空间。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阻碍。只有调整生育政策,中国计划生育管理才有可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单独二孩”政策新形势下,社会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许多不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单独二孩”政策的开启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不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育需求,更充分反映了我国人口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人口转变用了世界上最短的时间。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程度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因此二胎政策的开放能够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缓解中国的人口压力、缓解人口总量、符合在到达高水平后过快下降的势头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口红利周期,即相对提高了新增长人口数量,促进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有利于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期。四、当前“单独二孩”开放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绝大程度上缓解了低生育率状况,使人口政策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一)生育率短期显著回升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表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如果长期低于1.8或长期在1.5-1.6水平上徘徊,不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单独二孩”政策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大大放宽了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使我国总和生育率有一个相对显著地回升,并逐渐向1.8靠拢。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可知,全国范围内有1500万至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大约50%至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单独二孩”政策是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实行的,是我国人口政策的一个过渡形式,这样可以防止一下全面放开两孩,短期的累积效应会使生育率大幅度上升,大大超过更替水平,对长期发展不利。(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结构是消费中不同商品或劳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着我国商品市场化和资源的共享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逐渐增加。“单独二孩”政策的实行使得少年儿童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改变,从而也影响了消费结构。“单独二孩”政策少年儿童人口的消费更偏向于一些基础的、低水平的消费。如儿童生活用品花费、初级教育文化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水平的消费金额比例下降。如高科技方面的消费。而高科技方面的消费的减少会导致高科技企业的资金积累速度变慢,抑制了相关产业的规模,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五、人口政策改革最终方向解决人口问题困境,探求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方向,必须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邓小平强调:“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提高人口质量,增强教育水平和强化人力资本是必要的。据相关数据统计,工人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效率提高17%。假定一个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的企业将其职工全部换成高中学历的话,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如果全部换成大专学历的话,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因此,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从而达到增强人口质量的目的,明晰人口政策改革的方向。参考文献:[1]孙丽霞.我国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作用.[J]商业经济.2013(11)[2]戚红蕾.我国人口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政府观察.2014(10)[3]何干强.人口政策的调整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适应.[J]经济纵横.2009(10)[4]汪居扬.论《大国空巢》的人口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