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发展史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发展史略2006-3-2313:21:14姚汝勇摘要:我国儿童电视节目起步较晚,实践和理论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在,我国的儿童节目的制作现状比较混乱,理论研究也多停留在印象式介绍或经验式总结上。本文试通过对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发生、发展的研究,一方面理清其“历史”,一方面探寻其发展规律,从而为节目制作者提供参考,为我国儿童节目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儿童,多样化探索,栏目化,频道化从1958年到现在,我国的电视在探索中大体经历了多样化探索、栏目化形成和专业化发展几个阶段。[1](P20)儿童电视在这样的大语境中,同样历经着自己的起起落落。一、1958-1979年:多样化探索阶段(一)1958年至1966年,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创作发生时期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正式设立《少年儿童节目》专栏。该专栏的方针、任务定位为:“满足小朋友的愿望,给小朋友看适合小朋友的节目”,“帮助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家长们,教育少年儿童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该专栏先后开辟《小小俱乐部》(学龄前儿童节目)和《少先队号角》两个小栏目。其中《小小俱乐部》播出的节目有儿童歌舞、诗朗诵、木偶剧等。它采用一个名叫“王小毛”的木偶作为固定的主持人,这种形式比较符合儿童受众的心理特点,因而受到欢迎。《少先队号角》主要反映首都少年先锋队的各种活动,每次播出十分钟,全部内容由少儿组的记者采访摄制而成。1959年8月,北京电视台根据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认识、理解需求的不同特点,将学龄前儿童电视节目从少年儿童电视节目中分离出来,针对3—6岁的小观众专门设立了《小朋友》栏目,每周三晚上播出。内容设有:演员讲故事、教唱歌、教师教授小知识、做手工、小朋友自己演出的文艺节目和电视剧等。1960年,北京电视台又推出向小观众推荐新书、好书的《好朋友——书》栏目。该栏目为了加深小观众对书的理解,专门请演员演出书中的片断,如《雪花飘飘》、《小马倌与大皮靴叔叔》等。这种情景化的故事讲述方式,不但符合儿童节目主持人“角色化”的需求,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将信息传递给儿童受众,从而达到良好的传受互动效果。1960年,北京电视台又推出以科技科普为内容的《聪明的机器人》栏目。栏目采用胳膊、腿都能动,说话时两只眼睛还能闪亮的特制木偶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向他们传授科技知识、解答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此后,北京电视台不断推出新节目,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比如大型综艺竞猜节目《新年猜谜会》、电视艺术片《红小兵音乐舞蹈》等等。(二)1966年至1979年,节目创作停滞、恢复时期“文革”开始后,儿童电视节目受到冲击,过去播出的所有节目都被否定,被认为是“封资修”的货色,是为“培养资产阶级的孝子孝孙服务”的。随后的儿童电视,完全随着政治运动的风向而转,既不讲儿童特点,也不讲收视效果,播出了一大批内容虚假、形式单调的节目。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电视台少儿组重新组建,儿童电视节目开始恢复。文革期间的《红小兵》专栏改为《少年儿童节目》专栏,节目品种开始增加,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在科技知识、文艺戏剧、革命传统、儿童生活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受儿童观众欢迎的节目。在“多样化探索”阶段,儿童电视节目的主要创作基地是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地方电视台很少参与进来,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儿童受众的需要。同时,这一时期对儿童电视栏目属性的认识还不够,受众定位意识模糊,很多节目面向所有的儿童,目标过大。此外,栏目宗旨过分强调“教化”作用,错误地把电视当成了教育儿童的工具。还有,这一时期虽然儿童电视节目内容涉及到了娱乐、信息、知识等领域,节目形态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节目整体感不强,零散,主旨不突出。二、1980-1999年:栏目化形成阶段(一)1980年至1989年,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积极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和大多数省级台有了少儿部、少儿组,有了固定的栏目。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节目质量上也有较大提高。1981年春,中央电视台专为3一6岁的儿童设立了《春芽》栏目。与我国电视栏目化(1984年始)发展趋势相适应,1985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春芽》栏目的基础上,推出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栏目《七巧板》。该栏目强调寓教于乐,注意从儿童的视角向儿童传授知识与技能,着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敢善良的品质。《七巧板》栏目采用杂志型编排方式,内容设置比较合理,富有儿童情趣,包括:以动脑动手为主的“学学做做”。启发孩子创造性思维“幻想国”。介绍日常生活与科普知识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向儿童教唱歌的“哆来咪”等等。《七巧板》栏目还设立了专职的主持人——“鞠萍姐姐”。主持人身份定位准确,适合当时儿童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该栏目播出时间为每周四的18:25,节目时长25分钟。可以说,此时的《七巧板》已初步具备了节目栏目化的雏形。此外,这一时期地方电视台的儿童电视节目也发展起来。1982年5月,延边电视台创办了用朝鲜族语言播出的儿童栏目《蓓蕾》。该栏目由一名编辑不定期制作,每次播出15分钟。这是我国第一个用少数民族语言播出的儿童节目。1987年,延边电视台成立少儿部,为《蓓蕾》配备三名编辑,每周制作播出20分钟。1992年,少儿部改为青少年部,除继续办少儿栏目《蓓蕾》外,还不定期办中学生栏目《中学生时代》、综艺栏目《少儿艺术舞台》,用朝鲜语播出。1996年3月,延边电视台青少年节目全面改版,少儿栏目《蓓蕾》改为每期30分钟的杂志性栏目《我们的花园》,每周六18:00播出。1998年4月,该栏目有了主持人一一金春姬,继续用朝鲜语播出。同时,这一时期成人扶植下的儿童自办电视节目开始生发。1979年,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红领巾电视台在全国率先开播。该台设一名指导教师,其台长、副台长、编辑、记者、栏目负责人、演播员、导演、摄像师全部由学生担任。目前设有《露一手》、《校内新闻》、《电视台请来的客人》、《笑一笑》、《面面观》等10个栏目。每周播出2一3次,每次15分钟。(二)1990年至1999年,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创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栏目化进程迅速展开。1991年,青少部对栏目进行调整,除保留原有的《七巧板》、《天地之间》外,还新设了《同一片蓝天》、《蒲公英剧场》、《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以及《十二演播室》四个栏目。《同一片蓝天》是中央电视台为全国各地方台儿童节目服务的一个栏目,也是展示全国各地方台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个窗口,于1992年6月1日推出,每周播出一次,每次25分钟。1995年,《同一片蓝天》改为《大风车•地方版》,每周六上午9:00播出,每次50分钟。1999年,经过改版,又更名为《同一片蓝天》。该栏目主要体现为地方台服务的特点。它可以使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儿童加强交往,认识风土人情,通晓人文历史,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开阔视野,增进知识。同时,各地方电视台通过这个窗口,向全国的儿童展示他们的风采。此外,《同一片蓝天》节目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专题、综艺、游戏,又有优秀栏目展播、知识竞赛、儿童音乐电视,洋溢着浓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目前,有100多个电视台参与联合制作节目。1994年4月9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学生栏目《第二起跑线》。该栏目以13一17岁的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面向新世纪、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力求贴近中学生、引导中学生、塑造中学生。栏目每周一期,每期50分钟。栏目分为四个版块:《花季采风》,主要展示各学校的特色、中学生的特长和课余生活。《奇思妙想》,表现中学生的发明创造,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心游戏》,游戏有特色,有品位。《知心畅言》反映中学生所磁心的热门话题。栏目每年都对现有的四个版块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充实,常办常新。1995年六一儿童节,中央电视台推出焕然一新的儿童栏目《大风车》,每天播出40分钟。《大风车》栏目主要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是在原有栏目《七巧板》、《天地之间》、《蒲公英剧场》、《同一片蓝天》、《聪明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栏目整体性突出,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结束了分散、不易收视的存在形式,以一个崭新的、鲜明的、统一的整体形象出现在全国儿童受众面前。《大风车》栏目是在新的视点上,把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来设计的。其宗旨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全新观念,开拓崭新的儿童天地;用超前意识,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用多种手法,塑造孩子的未来形象。《大风车》借鉴国外儿童节目的创作经验,采用了杂志型的编排手法。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将内容分为动画片、系列剧、学前节目、儿童游戏与专题节目等四个板块。《风车剧场》版块每天播出系列剧,每集十分钟。《太阳人》版块是以3—6岁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栏目,内容有《东西是怎么来的》、《我的故事》、《儿童生活》和《自然与动物》等四类,给儿童展示了一个趣味浓厚的世界。游戏与专题节目以7—12岁儿童为主要对象,《鲤鱼跳龙门》设计了各种各样新奇的游戏节目,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和动手动脑能力,也让孩子们在玩中长智、乐中得益。专题节目《小记者》采用“儿童写儿童、儿童拍儿童”的理念,真正让儿童参与到节目中来。《大风车》栏目融动画、短剧、游戏、专题、儿歌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根据儿童好动、好奇和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心理特点,将节目编排得短、精、快。同时,栏目将真人、卡通人和小动物等各种角色形象于一体,采用多角色串联。2001年,新版的《大风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儿童面前。栏目明确提出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反映儿童。在栏目的设置中,“儿童本体”理念得到了贯彻。《风车工作室》让儿童参与到节目中来,体现了“儿童写儿童,儿童拍儿童,儿童评儿童”的创作理念。学龄前儿童节目和学龄儿童节目分离开来,星期一、二《玩偶1牵1》(游戏认识节目)、《顽皮家族》(动物认识节目)和《快乐宝贝》(生活常识认知节目)给3一6岁的幼儿提供一个五彩的世界。《新闻袋袋裤》(儿童新闻节目)、《小鬼说大话》(反映儿童心声的实话实说节目)、《童年》(访谈类节目)、《我看见》(播放儿童自己拍摄的片子,展示儿童眼中的世界)、《挑战800》和《4+4》共同编织出《大风车》栏目的整体性、对象性和时效性。1996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卫星电视儿童节目播出。节目每天播出4小时30分钟,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在上午8:30一10:00。第二时段在下午15:00一17:00。第三时段在晚上20:00一21:00。卫星电视儿童节目的收视对象,以0一14岁的儿童为主。卫星频道创办了0一3岁的婴幼儿节目,包括胎教、幼教节目。节目从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当今儿童需求来规划儿童电视的对象、题材和多姿多彩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节目有更多的选择,满足儿童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1996年6月1日起,卫星电视儿童节目以新的面目跟广大儿童见面。在内容上,更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增加了儿童科普、体育、文学艺术、优生优育、智力游戏等知识性节目和动画片、短剧、小品及影视剧等娱乐性节目。在编排上,将每天三个播出时段进行科学规划,推出了九个新栏目。上午时段首播幼儿版节目,包括《事故钟》、《七巧板》、《蒲公英》三个栏目。下午时段为综合版,包括重播《大风车》、《第二起跑线》等栏目。晚上时段首播少儿版节目,包括《芝麻开门》、《天天动画》、《传感风铃》、《每周一歌》等六个栏目。1999年6月1日,卫星电视儿童节目再次改版,推出大型教育性杂志栏目《东方儿童》。该栏目突出素质教育主题,充满童真童趣。编排上采用国际流行的人偶童话剧角色串联方式,设有小飞龙、巴巴、晶晶和大蜗牛四个既有现实影子又有想象色彩的角色。节目内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设置。卫星儿童电视节目的开办,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地方电视台的儿童栏目也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1994年全国播有儿童节目的电视台200余个,约占全国电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