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一、我国城市社区研究历程
(一)第一阶段:研究水平偏低此阶段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初,终于1986年城市社区服务萌芽。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制度背景是百废待兴与社会全面重建。社区研究总体处于恢复重建和探索起步状况。研究课题主要是宏观取向的城乡关系、小城镇研究和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抽样调查为辅。研究人员基本是非专业化理论工作者,社区研究的理论意识与理论意义普遍较弱[5],社区研究总体水平偏低。(二)第二阶段:研究步入正规并初步发展此段始于社区服务兴起,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制度背景是城市综合体制与企业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城市居民开始深切感受到经济改革的压力与冲击。社区研究总体逐渐步入正规和初步发展状态。研究课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化道路、城市社区类型、结构与功能、边区开发及人口流动、社区服务研究和国外社区工作介绍等。研究方法以混合方法为主,研究人员由理论工作者、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构成,队伍构成日趋多样化,社区研究的政策、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社区研究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意识强烈[6]。(三)第三阶段:研究跃升至新高度此阶段以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思路为标志,到目前为止。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制度背景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政部积极探索、局部实验并在全国推行社区建设政策。社区研究总体处于全面发展与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状态。研究课题主要是社区基础理论研究,例如社区概念界定与社区类型、二、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逐步确立和完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社会管理中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人们纷纷从单位重新走到社区。自此,社区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出来。就国内现状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的空间性以及包含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经济和社区管理体制等在内的非空间性问题两方面。(一)空间性城市社区研究现状城市社区的空间性研究是社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空间性城市社区地理学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空间结构、城市社区空间扩散及边缘区研究、城市社区空间环境质量研究、城市社区的社会感应空间研究4个方面。1.城市社区空间结构城市社区的生产消费、服务、文化、娱乐等结点相互交织在一起所能作用的范围就成了城市社区的域面。城市社区的域面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结合,它通过内部的人口特质、生态特征、地理特征和人工设施,为其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环境条件。而城市社区域面内由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构成的城市社区流网与城市域面、结点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现代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系统。为了促进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研究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系统,协调各种要素关系[13],就成了社区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济社会和种族状况对社区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强度在形成新的城市社区空间结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同时,人文环境对社区空间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5][16]。而且,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良好的社区组织结构对居民的发展也十分有利[17]。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下,社区空间结构存在着较强的分异趋势。如李晓蕴(2005)对我国近20年有关城市社区分异研究进行系统总结,论述了城市社区分异的具体影响因素:居民阶层分化、人口流动、家庭生命周期、种族差异、居民行为和心理偏好、住宅市场分化等;得出城市社区分异的三大机制:历史文化惯性机制、行政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并指出城市社区分异的类型和分异趋势[18]。1990年以来,通过危旧房拆迁改造、老城区内填充插补、新区开发建设等途径,在土地制度、房改政策、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安城市居住空间正经历着分化与重构。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住房需求多样化及住宅供给多样化等则是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其结果是产生基于收入差距的居住空间隔离化[19]。2.城市社区空间扩散及边缘区研究自城市社区产生以来,城市社区生活一直是农村社区人口追求的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社区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社区,这种现象导致了城市社区特别是大城市社区不断向四周扩散[21]。城市社区空间扩散的结果,导致了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升学困难、福利降低、医疗卫生难以保障、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随着城市社区空间扩散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边缘问题日益突出,如城市社区边缘区范围的界定,边缘区特征、功能、土地利用和形成机制以及边缘区行政体制与规划管理问题等[22]。这些都制约着城市社区的良性发展。目前,社区地理学着重研究城市社区空间扩散及其边缘区,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城市社区空间扩散的机制以及城乡结合部城市社区及农村社区之间的内在统一与外在矛盾,以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促使城市社区健康发展[23][24]。城市社区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有:(1)中低收入家庭无力购买市中心区价格昂贵的住房,加上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使得郊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25];(2)开发商对地价和环境的追求过度,使得城市生活空间布局过度向外扩张,有的甚至已扩展到远郊区[26];(3)城郊经济的发展是本区产生郊区化的内在动力,包括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开发区建设在内的国家政策是郊区化的直接动力,而郊区化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郊区的区位优势[27]。姚士谋(1997)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在不断更新与扩大,形成不同社会空间区位置换、居住社区过滤的城市更新内容与方向[28]。3.城市社区空间环境质量研究目前,城市社区空间环境质量领域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利用遥感影像对城市社区环境质量进行遥感评价、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对社区的意义、社区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城市生态社区的建设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等。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sofHumanSettlements)的研究,近年来在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等人的倡导下积极开起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正如吴良镛院士所说那样,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而言,“城乡建筑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学术储备还不够,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学术概念,对一系列聚居、社会和环境问题做进一步的综合论证和整体思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01)[29]。居住生态社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测度指标体系内容涉及生态住区的硬件、软件和心件(文化)等方面,居住生态社区并不是某一单一指标调控的空间,而是多个指标协同发展的社区—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0]。构建和谐社会的居住生态社区,要以和谐安全、健康舒适、高效清洁、环境优美为原则,生态社区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物资、能源、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聚居区[31]。社区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32],并对传统文化保护、民族发展产生积极效应[33]。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因素有:社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景区优势旅游资源、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知、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民族传统习俗等[34]。在进行民族社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时,应坚持以民族社区居民为本的宗旨,坚持社区文化建设原则,居民参与原则,普遍受益原则以及伦理原则,以实现民族社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35]。社区参与旅游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到生态管理,包括七个要素:社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评价指标的构建与管理、教育与培训管理、利益分配与管理、科研管理、政策制定与决策管理、组织管理,要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相关利益群体、决策与管理模式,确立评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绩效的相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36]。(二)非空间性城市社区研究现状1.城市社区服务国内对社区服务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社区服务的涵义、社区物业和社区商业等。社区服务一般分为三种模式——街道办(居委会)为主的社区服务模式、业主管理委员会为主的社区服务模式和物业公司[40];社区服务的基本属性应定位于非营利性、福利性、公益性,营利性的商业服务和公益性、福利性的公共服务混淆,并存于社区服务范围内只能是“权宜之计”;社区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分离,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理性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服务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41]。目前社区商业具有三种发展模式:社区底商模式、社区商业街模式、购物中心模式,发展模式的运作应遵循系统化、便利化、景观化、设施化、信息化五大原则,社区商业环境氛围构建应遵循整体规划、开发经营和统一管理的三大原则[42]。随着全民健身浪潮的不断高涨,社区体育建设已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增强社区体育自治功能、资源整合、功能重组、政策支持、资金来源多渠道和扩大支援者队伍等综合措施,建立和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网络体系[43]。在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框架也已基本形成[44]。罗乐宣等(2005)根据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未来经济和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建立起一个按照目前各地经济水平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的预测模型,有利于节约医疗费用。2.城市社区治安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外来人口对社区的影响、社区矫正以及社区犯罪防控等。黄晨熹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46];王均平(2003)对社区犯罪防控行为标准、社区犯罪防控抉择模式进行了深入论述,认为只有将政府、警察、市场、公共的资源和努力加以整合,才是解决社区犯罪防控产品有效供给的正确道路[47]张翰卿(2005)介绍了社区安全建设和城市安全规划研究中新技术应用的动态,揭示了我国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的最新动态[49]。社区矫正中占比例最大的为缓刑,要完善缓刑的执行,提高城市社区环境,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50]。3.城市社区文化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机制、社区文化对人的影响、社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以及在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对社区文化的影响。张玉枝(2001)以交换论为指导,从“利益对等交换”的角度剖析和构建了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种种互动机制,进而立足于我国国情从整体上对当前上海社区文化建设层次分明的互动网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对21世纪上海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建设机制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设想[51]。胡志毅(2002)通过分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52]。5.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四川省攀枝花市社区建设课题组(2002)从国有企业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作用,如何处理国有企业、政府与城市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社区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国有特大型企业的经济、文化优势和人文群体优势,调动企业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同创共建文明社区”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和机制[65]。袁雯等(2003)探讨了采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小组参与方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途径。研究以上海崇明区为例,分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需求,比较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决策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关注点,提出由4个核心指标、7个扩展指标和5个附加指标构成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其他地区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并有利于实施社区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66]。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研究存在的问题(一)城市社区研究尚属初级阶段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还很薄弱,理论进展缓慢,许多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