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政策的规定终稿-冯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刑警学院函授教育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学生姓名:冯准学号201310072013年级侦查专业指导教师:教务处制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性、暴力性的特点,同时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上升、年龄降低趋势明显,分析其原因,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原因,也有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自身原因。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有:完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完善学校教育,建立合理教育目标;改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健康社会;完善法制体系,并加强法律的落实工作。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特点;对策;目录一、引言........................................................4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未成年人犯罪总数不断上升...........................................1(二)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提前...............................................2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2(一)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财型犯罪为主.......................................2(二)未成年人犯罪呈现高科技化趋势且领域扩大.............................2(二)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偶发性与多发性.....................................3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3(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环境因素.........................................3(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内部因素.............................................4五、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5(一)完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5(二)完善学校教育,建立合理教育目标.....................................5(三)改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健康社会.....................................6(四)完善法制体系,并加强法律的落实工作.................................6六、结论........................................................7参考文献........................................................8一、引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逐年攀高的趋势,犯罪低龄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治安,也给未成年人的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却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无不对未成年人犯罪给予密切关注,都在积极探索抑制、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要想把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很好地加以解决,就必须深入研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措施,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总数量不断地上升,性质不断恶化,已由过去的以轻微犯罪为主向以严重侵财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转化,与此同时,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犯罪科技化的特点,最为引人担忧的是犯罪年龄的大大提前。因此,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刻不容缓。(一)未成年人犯罪总数不断上升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统计,“全国未成年人罪犯在所有罪犯总数中占7%左右。2000年到2005年7月,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截至前年的7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在生效判决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000年到2004年上升7.68%”。由于文化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致使未成年人文化素质偏低,对是非认识不深,易受人蛊惑,同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青少年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二)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提前在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郭翔教授1997年撰文指出:“据典型调查,青少年初次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2—115岁,比80年代初提前了1—12岁;初次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4—17岁,亦比80年代初提前了l—12岁。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未满18岁的少年犯罪逐年增多,有些地方增长幅度超过30%。据公安部门统计,1993年全国查获的18岁以下的少年作案成员为15.1万人,比1984年的8-3万人增加了1倍多。少年犯罪率也逐渐增多,由80年代中期的1%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2%左右。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未成年人犯罪以侵财型犯罪为主经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发现,侵犯财产型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的比重相当大且暴力型犯罪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有些家庭条件不好或是由于好奇,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心智不成熟等原因,不能正确地辨别是非曲直,在自己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或是一时冲动而做出令人后悔的行为。正如贝卡里亚所言:“物质世界对人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以至一些人想人非非,在不良因素的强烈诱惑下,不良意识变得强化,遇到适当时机就会进行犯罪。”(二)未成年人犯罪呈现高科技化趋势且领域扩大未成年人犯罪的高科技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未成年人的心智受到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影响,变得早熟,这也在其犯罪手法上得到了体现,例如一些未成年人将在网络上学的犯罪手段放在社会上真实实践,使我们的侦察人员在犯罪手法上难以判断是否是未成年人作案。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且呈现犯罪集团化趋势。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化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一群未成年人集结在一起实施犯罪,并且这些团伙中都会有成年人的存在,这种犯罪团伙实施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性往往比个人犯罪强很多,他们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在犯罪中相互支持,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趋向于组织化、成人化。这对我们国家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稳定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三)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偶发性与多发性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不成熟,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重、自私等缺点,他们很难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另外,经调查显示,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单亲家庭,他们受到的家庭关怀太少,易误入歧途;同时,学校方面的教育的缺失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一个重大因素,我国的大多学校只注重成绩,没有放太多的精力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一味地强调分数且在学生中分三六九等,对那些差生不予关心甚至是辱骂、排挤,致使一些未成年人排斥学校,从而增加了他们接触社会不良人士并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学校方面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环境1、校园环境分析。校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很多学校在对待学生教育方面却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对法制、人生观、道德规范教育不重视,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正当引导,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遭受歧视,导致厌学,不求上进,最终到社会上参与一些违法活动,也是造成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现状的主要原因。(2)教育方式不得当。一些老师在教育中缺乏耐心,对学生使用不当方法教育。少数教师体罚或辱骂未成年学生,侵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致使许多未成年人退学,过早地走向社会。由于没有机会接受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也不具备参加工作的知识技能,整天闲逛在社会上,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拉拢腐蚀,教唆走向违法犯罪道路。(3)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从而逐渐参与到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2、家庭环境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1)家庭结构有缺陷。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离婚后的家庭不能对孩子及时照看,相比其它有幸福家庭的孩子,那些不幸的孩子会逐渐痛恨自己的家庭及身边的一切,埋怨对自己的不公,进而会影响其走向歧路,因此,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因素很多未成年人的心理因受到外界因素不同程度地异化和扭曲。扭曲的心理因素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下列心理的畸形最易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1、强烈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每一个渴望独立的未成年人都具有的一个心理,发展严重的时候,他们就会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并刻意与父母、老师的规定、纪律对着干。这种心理常驱使未成年人出走、自杀、犯罪。2、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未成年人普遍的心理特点,引导的恰当,会成为他们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心理就会演变为意气心理和报复心理。少年往往将好胜心的满足,建立在暴力与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好胜心的扭曲和演变,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一大因素。3、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少数未成年人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色情报刊、黄色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色情节,寻求刺激。这种扭曲心理的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未成年人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五、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一)完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接受着家长的抚养与教育,家庭的环境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家庭的生活水平、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培养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增强法制内容,用法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活健康的成长。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再次,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勿忽视,经常沟通与交流,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并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二)完善学校教育,建立合理教育目标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自己一些特点,他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教师在教育中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