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的中小微型企业已经超过1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接近50%,已经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中小微型企业是改革开放的推动力量,我国现有中小微型企业几乎都是民营性质,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从农村大包干开始,我们兴起了一些企业,或者是把各地工商户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掉。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两种不同的理论,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拓者,先行者,也是推动者。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从公有制必要的有益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两个动摇,不断的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范围不断的扩大,经营范围不断的创新,同时通过改制,改组,形成了市场主体格局,为各类商品市场的发育,市场在基础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条件。外向型中小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想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贸易。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当中的不可磨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催生改革开放不断往前发展。(2)中小微型企业的第二个方面的地位作用,发展民生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微型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以其巨大的就业包容量对保障改善民生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解决城镇无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国企改制分流人员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微型企业是惠民的重要源泉,为从业人员提供资金的稳定来源,带动农村人口致富。通过参与分配的机制,增加了广大员工财产性收入,扩大了收入比重。中小微型企业还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提供的产品服务满足了丰富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的创业创新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发展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是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且有利于促进收入结构分配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促进扩大内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本身就是双赢的民生工程。(3)中小微型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促进力量。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很大,创新求村的动力更强,具有经营灵活、高效竞争的特点。创新求变的机制更快,以市场竞争的制度直接用于生产,创新求变的成果更多。中小微型企业是通过小创新、小创造、小发明进行技术改造。在现在科技革命向产业革命的转化和衔接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我国的中小微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成为科技转化生产力的试验田,成为主力军。大量的中小微型企业经济市场竞争,经过多年拼搏从小到大,培育出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劳动者推动经济增长向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4)中小微型企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我国乡镇比较多,中小企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税收和财政来源。中小企业发展越快和越集中的地方,经济就越发达。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让城市的人才、技术、管理、土地、原材料和劳动者结合起来,还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总体来看,中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有一系列特征,企业增长较快,但人均还较低,地区转移趋势明显,但转移不转型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调整与人才支撑基础不牢,提升群体化的态势明显,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发展不行。尽管党和国家一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近年来连续出台来了一系列的举措。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但由于外部环节要支撑内部发展的原因,当前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1)发展规模小。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3)生产经营成本升高。近几年,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升高,当前又进一步加剧,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物价上涨的因素进一步加快,多种原材料价格涨幅激增,由于产业转型加速,普通劳动力和技术人员薪酬增加。工业用地也日趋紧张,土地价格也上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费用也明显的提高。我们估计60%、70%左右的小型微型企业都是租厂房。南方的厂房不是国家盖的,全是农民盖的厂房租用给投资者使用。在东莞,很多厂房现在空着,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贴牌企业做不下去,导致破产。这种厂房的租用费用也明显提高,由于节能减排,一些地方的水电能源供给不足,煤炭燃料等动力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原来我们长三角的电调控是夏季,我们三月份去,好多省份都“开四停二”,已经开始供电不正常了,所以企业对这个方面也是反映比较强烈。再加上税率负担的偏重,产品出厂价格难以上调,很多企业原来就很薄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这是第一个,成本上升的困难。(4)融资难题更加凸现,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也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的问题。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很难得到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支持。由于城镇银行小,贷款金融机构小,小型微型企业很难得到基准利率。而且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有一种变相的高利贷。原来规定民营贷款公司的利率不能超过四倍,但是现在远远超过这个指标。名额上的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是高利贷公司,但是一些中小微型企业却毫无办法。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规模过小,中小企业融资参评资格太高,中小企业很难获得直接融资,特别近年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三次加息,银行短期贷款利率高达6.31%,通货膨胀使银行贷款缩减,客观上中小企业贷款就更加困难了。很多银行机构,现在基本上都是停板,没有额度。全局上,首先受影响的就是小型微型企业。(5)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后,国务院2005年台非公有制36条”,09年出台“中小企业29条”,2010年又出台了“民间投资36条”,促进中小企业政策发展框架我觉得已经基本形成,但却难以真正的落实下去。现在的问题是政策和法规还是比较原则,特别是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差别化政策,由于政策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又没有正式出台,导致已有的政策难以落实。一方面先行企业没有微型企业的标准界定,小企业的标准过于宽泛,很少考虑到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小型微型企业获得政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财务账目欠规范,而税收政策只适用于小型企业,使得这个税收政策难以落实下去。(6)企业素质相对较低。相当多的小型微型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突出。不少小型微型企业帐目不规范,很多微型企业没有专业会计人员,有的连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财务成本都不清楚。而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有技术方面的特长,但却不懂得市场运作,不懂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存在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还有小型微型企业质量意识淡漠,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行为有所发生,特别是缺乏技术支撑,一般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普遍创新能力弱,产品单一,转型升级难度很大。大量的中小企业只能做简单的初级加工,以低成本进行总量扩张,只注重短期利益,处在相关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为例,而比较可喜的是,9月份以后,纺织行业的经济形势有向好趋势。纺织工业联合会召开的2012年前三季度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透露,目前,纺织行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出口规模小幅回升,内销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投资规模扩大,区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行业利润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但是对此,行业专家认为,纺织行业回暖的强度还较弱,基础还不牢,具体表现在:投资增速回落较快,新开工项目还在持续减少,棉制品出口大幅下降及对手国的竞争力在增强等。还有专家表示,未来的5-10年,中国纺织产业依然处在风险高发期与转型碰撞期。全球视野下,必须用全局的立场对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重估。成本动荡、产业转移与出口增速下滑、政策红利的减弱,都使得中国纺织工业的优势重构变得迫在眉睫。今后中国纺织工业必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创新管理,依靠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来扩大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要素资源日益凸显的稀缺性,更需要中国纺织仔细考量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与效率,立足于由“投资导向”向“需求导向”的基点转换,为发展寻求新的内生动力支持与核心竞争优势支撑。而针对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有机构建议,一是要切实解决棉价差问题,尽快解决国内外棉价差的问题既是加快纺织行业趋稳回升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的有效手段。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纺织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建议继续落实国家各项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随时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三是继续支持行业转型升级。继续支持纺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