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研发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内容提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大脑和灵魂”又是研究与开发活动。因此,企业的研发实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测量计。本文介绍了日本企业研发背景和现状,并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日本企业研发的特征,归纳了日本企业研发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日本经济企业研发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资源为代表的传统区域发展要素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对任何国家和区域而言,技术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企业的“大脑和灵魂”又只能是研究与开发活动。因此,企业研发实力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测量计。鉴于这一认识,我国在近十多年来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中,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如何形成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上来,并围绕这一中心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在相关政策的带动下,许多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纷纷成立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培育自身的优势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框架也正在逐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充分了解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参考日本科技政策方面的报告,对日本企业研发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使刚刚步入自主创新征程的我国企业有所借鉴。一日本研发的背景及现状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经济上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其及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战略”,顺利地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中,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才是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由“贸易立国”战略转向了“技术立国”战略。①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以低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美国依靠高新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日本被夹在了二者中间,经济一度处于低迷徘徊状态。为应对这一形势,日本政府推出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以创造高附加值的无形知识资产作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向和手段。在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中,日本政府愈来愈重视研究开发活动,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不断增长。据统计,1972年日本研发资金投入1.8万亿日元,在GDP中所占比例为1.86%,从事研发活动的人数仅为24.7万人,到2002年研发人数增为79.2万人,研发资金达到了16.6万亿日元,在GDP中所占比例增为3.35%。而同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发资金占CDP的比例分别为美国2.78%、德国2.53%、法国2.26%、英国1.87%。发表论文数、专利申请数以及技术贸易额等均是衡量研发成果的重要指标。据统计,1980-2000年间,日本发表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数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占10.1%,仅次于美国的33%;2002年在美国注册的专利数中,日本占20.9%,高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2002年日本的技术贸易额收支比例为2.56%,超过了美国的2.3%,位居世界第一。②总之,通过对日本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产出的综合衡量,日本的研发实力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二日本企业研发的主要特征(一)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是大企业在日本,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日本研发活动的费用主要由企业来负担。随着日本产业结构向信息通信、生物科学、能源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升级,由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增加。1994年日本企业的研发费用为8.98万亿日元,占整个研发费用的66.1%,到2004年这一指标上升为70.1%,而非营利团体及公共机关仅负担了10.6%,大学也只负担了19.3%。在研发人员上,企业同样占据首要位置,2004年企业研发人员占总研发人数的70.5%。①虽然近年来日本中小企业研发投人及产出增幅迅猛,但日本的企业研发主体仍然是大企业。据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统计,2004年日本企业研发经费中,资本金额10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提供的研发费用就占到了71.3%,10亿一100亿的企业研发费用比例为17.7%,1亿一10亿的企业占6.6%,而资本金额小于1亿元的中小企业仅仅占4.2%。另据《日本经济新闻》进行的2004年度企业研发活动调查,位居前五位的丰田、松下、索尼、本田、日产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800亿日元、6400亿日元、5500亿日元、4700亿日元、4100亿日元,前十位企业的研发费用之和占2004年日本研究开发总投入的近四分之一。(二)研发领域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凭借技术创新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归功于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大幅度研发投入。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日本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占产业研发投入的比例高达86%-94%。据日本总务省《2003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显示,在2003年日本的产业研发中,制造业的研发就业人数占产业研发总人数的89.4%,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产业研发经费总额的87.7%。另据2004年科学技术研究所统计,制造业研发费用为10.38万亿日元,占产业研发费用总额的87.5%;其次是信息通信业占5.2%,服务业占5.0%。制造业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信息通信机械器具工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占17.7%、运输机械工业占16.2%(汽车占15.8%)、机械工业8.4%、医药品工业7.6%、化学工业7.0%。(三)研发性质以应用开发为主,研发战略大小企业各有侧重总体来看,日本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其研发战略长期以来都把重点放在成果可直接商品化的应用和开发研究方面,而基础研究主要依赖外国成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较薄弱。①2004年日本研发性质分类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比例分别为14.4%、23%和62.6%。据2004年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统计资料,从1980年到2000年日本产业研发性质分类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仅为5%-7%,应用研究占19%-22%,开发研究则高达71%-75%,日本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忽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虽然日本企业研发主要集中在应用开发方面,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研发战略却各有特点。由于日本的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所以一般采取比较长期性的研发战略。一般倾向于将基础研究一应用研究一产品化研究独立承担,因此从事两种研发性质以上的企业比重也较大。在从事合作研发活动中,与产品的商品化率相比,更加注重研发技术知识产权的占有和新研发领域的开拓。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以及在承包方式中形成的技术依赖等因素的制约,一般实行的是短期研发战略。中小企业倾向于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在大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商品化研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对缩短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周期要求较高,因而从事两种性质以上研究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少。同时,为了减少研发成本,中小企业对独自占有研发成果的专利兴趣不高,常采取与研发合作网络内的成员或者交易客户共同拥有研发成果专利的形式。图1表示的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对研发成果商品化周期的预期调查,从图中可以看出,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对研发成果商品化周期预期主要是一年和2-3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预期周期为五年的比例逐渐提高,2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则一般不采取一年以内研发商品化这一形式。(四)产学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战后,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指导下的产官学联合开发科研机制,该机制对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促进产学合作,日本政府根据需要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以1983年制定的“国立大学与民间共同研究”为开端,产学合作迅猛推进。企业与大学及公立研究机关的研发合作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及基础研究方面。据文部科学省对国立大学、大学合作科研机关等单位的调查,这些单位与民间企业的研发合作件数逐年增加,1983年国立大学和民间企业的共同研究合作件数仅为56件,1993年为1392件,2003年度已经达到了8023件,增幅惊人,尤其是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迷的2000年后增幅更为猛烈。在不断增强的产学合作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大企业在产学合作中的地位有所削弱,中小企业则逐渐活跃起来。如表1所示,1983-2001年大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比例由87.3%减少到66.6%,明显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中小企业的产学合作比例则平稳增长,由12.6%增长到33.4%。三日本企业研发的发展趋势(一)中小企业研发日益活跃化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过程中,日本中小企业出现了“脱下请”的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开始向产品多元化、合作多角化、经营独立化方向发展。①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日益得到了重视。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数、研发经费得到了平稳增长。随着研发经费投资的增长,其研发的成果也迅速增加。根据中小企业厅的《企业经营创新活动实态调查》,1996-2000年五年间,大企业申请的专利数由8648件增长为10651件,增长了23%;而中小制造业企业则由1754件增为2489件,增长了42%,增幅远远高于大企业(参见图2)。同时,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也较强,由于它们主要针对特定市场,因此在研发方面更加注重保持技术的独创性即“绝活”,因此可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二)企业研发形式外部网络化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自主的研发形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这种研发形式已经不利于日本研发的顺利发展。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出现的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趋势,缩小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差距,同时应对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传统电子领域带来的挑战,日本企业积极采取了与外部进行研发合作的形式。企业、大学、公共科研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开始在竞争中寻求合作,进行共同研究开发,逐步形成了研发网络。各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模式为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奖学金制度、互派研究人员等,合作领域则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纳米材料、制造技术等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行业。研发网络化增加了研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了企业自身的研发风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的不全面性,为推动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进行的《2003年日本创新体系企业外部合作实态调查报告》显示,71.4%的日本企业均与外部进行了研发合作。采取的合作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特征,从企业间单纯地交换技术信息发展到企业筹集资本和人力、设立具体组织而进行共同研究开发。例如,为了达成特定的研究开发目标,日本设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技术研究组合。该组合的共同研究开发的目标和规模、资本分担比例、研究人员的选派、研究成果的形式与归属等主要事项,由参加组合的所有成员经过协商来确定。这种组合形式灵活,一旦研究目标已经达成或组织超过了预定的期限时,该组织即告解散。(三)研发资源向高科技领域倾斜日本政府在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也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研发投向尖端科技领域。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就明确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项目集中在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软科学、尖端性基础科学、宇宙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等八个领域。日本称这些高新技术为“基础性、先导性科学技术”。其中,日本政府还决定加强在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纳米与新材料、医疗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将日本本土建成这些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基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政府改革了税制,对从事这些领域研究开发的企业实行减免税赋的优惠政策。同时,运用政策工具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支持企业之间的重组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