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日本大地震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分析贺军日本“311”大地震不仅引发了大海啸和随之而来的核泄漏灾难,还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也是日本诸多重要产业的密集分布区,直接造成了许多工厂的生产停工。由于日本在全球诸多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地震的影响沿着全球代工产业链、对外投资链以及贸易链向全世界蔓延,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日本核泄漏危机还在继续,震区工厂恢复远不如过去估计的那样顺利。日本受到的打击对全球产业链将产生什么影响?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会不会因此改变?这对已有“世界工厂”之名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值得中国政府和产业界关注。日本大地震冲击全球产业链日本遭受地震和海啸直接打击的地区面积并不大,主要是福岛、宫城、岩手、茨城四县的沿海地区。但就在这条平直的海岸线上,云集了日本主要汽车和电机公司的生产基地。本田和丰田的厂房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再加上相关零件的缺乏,日本汽车三巨头不得不全线停产,据乐观估计,最早也要4月初才能恢复。尼康、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工厂受海啸的冲击更重,到底要何时才能恢复还不知道。类似困扰同样折磨着芯片业。日本芯片业占全球市场的1/5,其重要原料之一的硅晶圆,日本产能占了4/5。重灾区东北部正是重要的硅晶圆生产基地,地震后国际市场内存芯片价格已上涨近10%,闪存价格的涨幅则接近20%。索尼、夏普、松下、三洋、三菱等家电企业都遭受到了地震的冲击,供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迟。可以说,大地震之后,日本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休克状态。考虑到核泄漏风险长时间不能消除、关东电力迟迟不能恢复等利空因素的打击,这种影响的持续无疑将超过1995年关西大地震。那一次,大阪和神户的许多工厂在震后接近一年才恢复生产,另一些工厂则因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及时扩大了产能而被关闭。对遍布全球的日资工厂来说,日本本土的产能减少是个不祥的消息。几十年来,为了应对关税、能源需求、劳动力涨价等因素,日本工业家把复杂产业链中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北美、东南亚和中国,通过在所在国建立生产线,直接生产出法律意义上的“国货”卖给当地消费者。但是,最核心、最赚钱的一些工厂还是留在了日本本土,比如汽车的发动机、照相机的镜头。像汽车这样的现代工业产品需要数万个零件,少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生产,而这正是海外日资企业面对的现实情况。即使是没有日本背景的跨国公司,同样有可能受到日本地震的重创。被航空巨头波音公司寄予厚望的波音787飞机,就有可能因为日本供货商的停产而再度拖延交货。作为波音公司在21世纪的第一种新机型,该飞机35%的零件产自日本,其中日本东丽公司开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更是完全不可能替代。这种材料很轻,但强度可达到铁的10倍,取代了之前的铝合金,占到机体材料的约一半。波音787的最大卖点就是通过采用这种材料降低1/5的机身重量,从而大大提升性能。可以说,没有东丽的碳纤维就没有787飞机。东丽的工厂虽然没有遭灾,但该公司的上游企业受害程度不一,首次产生的拖延将使波音公司在国际飞机市场上受到难以预测的影响。同样因日本供货商问题而遭到停产威胁的还有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工厂、大众汽车在西班牙的工厂、沃尔沃汽车、索尼爱立信手机等等。美国汽车业以及电子行业对日本出口的电子芯片及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有很大依赖。日本生产的半导体占全球生产量的20%,其中广泛用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的快闪存储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40%。地震发生后,美国两大芯片制造商之一得州仪器表示,由于设在日本的工厂生产中断,今年前两个季度的销售额将受到影响。分析人士认为,对供应短缺的担心可能会推高电子芯片等零部件价格,造成包括汽车、个人电脑、手机等价格的上涨。在这次的地震中受到打击的不仅是投资者对日本工厂的信心,甚至会是对整个亚洲的信心。东南亚国家在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方面已经围绕一些日本跨国公司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及时供应生产链。由于部分日本本土企业的生产受到地震海啸影响,零部件及半成品的供应方面出现了“断链”现象,在汽车制造业尤为显著。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6日报道,日本汽车业过去两个星期减产30多万辆,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的生产水平。现在一部汽车所需的零件多达3万多种,其中有70%至80%分别由数百个零件制造商提供,只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零件,汽车制造厂的整个生产线就不得不停下来,并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泰国是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基地,汽车行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公司在泰国均建有工厂,丰田和五十铃目前是在泰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后,泰国的汽车生产很快就出现“断链”现象。据泰国《曼谷邮报》报道,由于产自日本的钢板和锻造品等零部件可能无法按期到货,丰田泰国公司从3月14日起就停止了加班生产。佳能越南公司在越南制造业中占据最大出口份额,其主力产品喷墨式打印机的零部件库存目前只能支撑一周。据报道,该公司已经开始研究从日本以外的地区进口零部件的可能性。从这些信息看,日本大地震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其后续的影响还在不断地蔓延和发酵。日本地震对中国相关制造业的影响不可低估中国有“世界工厂”之称。虽然中国的工厂大多是一些低端加工装配工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益较低,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从中日贸易规模和结构中,不难看出中日贸易的特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201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30%。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其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同某一贸易国的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在日本历史上也尚属首次。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机电产品是中日贸易中的大类。据中国官方统计,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对日本出口额为60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5%;自日本进口机电产品1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全年中国机电贸易对日逆差达578.6亿美元。2010年,中国自日本进口的前五类机电产品按进口额大小排列分别是电子元器件、汽车类产品、电工器材、机械基础件以及起重及工程用机械类。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前五类机电产品按出口额大小排列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类产品、电工器材、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和通信设备类产品,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增幅高达112.5%。上述五类产品占中国对日本出口机电产品总额的50.3%。2010年,中国对日本机电产品出口额中,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111.1亿美元,占比18.5%;以加工贸易出口464.3亿美元,占比77.3%。在进口方面,中国自日本以一般贸易进口598.3亿美元,占比50.7%;以加工贸易进口384亿美元,占比32.6%。上述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日本机电产品的重要加工出口国,同时也是日本机电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日本大地震已经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影响。以汽车业为例,本田在中国的工厂需要使用10%的日本制部件,但其余的90%部件也需要使用不少日本制零件,这使该厂4月份之后的生产计划可能受到很大影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目前已大幅减产,据媒体在3月26日的报道,东风日产襄樊工厂总装车间安排的生产计划为82台,现场没有往日的忙碌景象。据工人们反映,平时,总装车间每日安排的生产计划为304台,当天只有82台,工人们因此也只上半天班。据了解,东风日产生产的日系NISSAN品牌汽车,特别是“天籁”高端产品,采用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大量都由日本本土生产。日本大地震后,不仅位于日本本土的日产工厂受到冲击,一些配套关键零部件厂也不同程度地陷入停产或半停产。除了合资厂商因零部件供应问题受创之外,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也几乎停顿,一些豪华汽车只能消耗库存,目前已经涨价10%-20%。丰田在华工厂稍好一些,但也要和本土工厂争抢本来就缺乏的同型号零部件。其他产业也受到不小的影响。生产精密刀具和光学器件的东莞石龙京瓷光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村由春表示,公司很多原材料都需从日本进口,虽然目前原材料仍有储备,暂时对生产影响不大,但如果5月份后原材料进口还继续受阻,公司将不得不考虑实行代替品采购。日本地震对中国相关制造业的影响是慢慢发生的。值得重视的是,日本核泄漏危机的处理可能长期化,震区的许多工厂恢复产能的时间将为期不短。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整个日本市场、供应链的需求所受的影响将更为广泛,范围远远不是某几种产品的单一供应链,而是形成了许多跨行业的复杂供应网。中国的许多产业以及相关的企业,将会因“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中日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受到较大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将会出现何种程度的调整?日本大地震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已然呈现,这是否会带来全球产业链的重大结构调整呢?业界对此看法不一。乐观者认为,日本地震对产业链的冲击被高估,随着日本工厂恢复生产,日本灾后重建的启动,受损的部分产业链会很快恢复。全球产业分工所形成的基本结构,更不会因此而有大的改变。而悲观者则认为,这种看法显然低估了全球产业链所受的影响:一是日本受损的产业和工厂恢复没那么快,而且计算损失不能只看直接损失。二是低估了投资者对于日本未来投资风险的忧虑。如果未来有更多投资外迁或有更多外资撤离,日本的产业则可能受到釜底抽薪式的影响。综合研究多项资料可以发现,日本大地震虽然不可能改变全球产业链的整体格局,但会带来不小的调整。首先,日本大地震对全球布局的制造商发出了警告,提示他们重新评价成本与风险。过去,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是全球制造业布局的热点。但在日本地震之后,一些跨国制造商已经开始准备调整在亚洲的布局。一项调查显示,有61%的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制造商正在考虑把工厂从亚洲迁回美国本土或拉丁美洲,以降低断货风险并更好的适应本土市场。这对亚洲尤其是中国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其次,在日本生产的风险将推动更多海外生产。日本企业向海外迁移生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与过去不同是,日本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危机这三重灾害唤醒了日本企业,将加速日本向外迁移的进程。过去二十年来,日本企业在海外生产所占比率已经自6%增长至20%。历史经验表明,在日本经历了此次九级地震和十米高的海啸之后,这个趋势将加速。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三年内,日本企业海外生产对国内生产的比例大幅升高,由8.3%增加逾三分之一至11.6%。在日本国内,索尼的25座厂房中,有16座受到震灾的影响。索尼集团已经表示,如果供应短缺的情况持续,将开始把生产暂时移到不缺零件的海外工厂。此外,相机制造商佳能(Canon)和尼康(Nikon)也指出,停电和零件短缺让全面恢复生产存在不确定性。全球头号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表示,其日本境内全部12家装配厂将停产至最少3月26日。在各大汽车商中,丰田在生产上面向日本国内的程度最高,其38%的汽车在日本生产,本田和日产的这一比重仅为大约25%。地震灾后出现的汽车零部件、劳力和电力短缺,加之日圆走强,可能会考验丰田继续维持日本生产规模的决心。丰田社长丰田章男1月时曾承诺,将维持在日本境内300万辆车的年产量,但他也对日圆走强颇有怨言,“(美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交投于80日圆区间,所有企业都在竭力承受。但情况如果持续,我们将无法继续(将日本)作为全球生产基地”。此次地震之后,日元升值、供应链受创的情况,将会使得丰田汽车坚守日本基本变得更加困难。日本地震对全球制造业的打击和教训都十分深刻。为了规避产业链断裂的巨大风险,全球制造业厂商将以新的眼光推动产业链的“再分工”和投资的“再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安全问题将提升到更为重要的高度。第三,日本未来的国家投资风险将会上升,影响国内外资本对日本的投资和评级。野村总研日本经济研究室长木内登英认为,日本大地震之后,“在日本进行生产面临的‘国家风险’已经增加。”里昂证券亚太市场汽车行业分析师ChrisRichter也表示,这次震灾“凸显了一个事实,即将生产过多地设置在日本境内是竞争上的劣势”。我们还要提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