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学设计源涡中学刘晓红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适中。多数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乐于表达,但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从知识水平来看,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但学生乐于动手操作,热情高,乐于尝试新事物。2、教材分析与教学对策本节课以问题“为什么日本能成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它凭借的是什么条件?”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思路。进而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经济的发展现状。三、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分析:本节课把问题作为引领,运用启发呈现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以学生讨论的方式,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四、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看图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首都。2、能说出日本地形、气候的基本特征和突出的自然灾害。3、能运用图片说出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的实例,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日本发展经济突出的优势和不足难点:理解日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思路,增强对借鉴他国经验发展本国经济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引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激情导课我们亚洲只有一个发达国家,你们知道是哪一个国家吗?为什么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它凭借什么条件?观察景观照片,了解富士山,樱花与和服。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地理位置任务一:自主学习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看“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图”,思考:日本处于什么处?二、自然状况1、气候,读图,说出日本的海陆位置。读图,根据以往知识回答。培养学生在地图中判断位置的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图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民主导学合作探索(展示)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2)降水量,哪一个多?(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2地形(出示地形图)观察图中的颜色,并对照陆高海深表判断日本的地形特点。日本农业的单位产量不仅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耕地比重小,林地却不少森林,除了经济价值外,它更重要还有什么作用?因为森林覆盖率高,日本的环境条件较好,环境问题比我们国家要少一些,程度也要轻一些三、人文状况(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和燃料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能源进口国。如何保证有充足的外汇?(出示“日本进出口贸易额”)所以,日本的工业对外依赖性很强。如果你是日本企业的老板,你会把企业安排在什么样的地点呢?为什么?任务二讨论火山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灾难,并了解日本的防震意识.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东京的气候与北京的异同点由图分析得出日本的平原面积较小,山地和丘陵比重大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通过读“日本土地资源构成图”判断林地所占比重大通过读图判断,日本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培养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地的气候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日本人的做法,明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实践操作任务三:合作探究:1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2讨论:为什么日本的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有那么好的销路呢?尽管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却很强讨论:你愿意买日本的产品吗?为什么?阅读教材53页“读一读”日本的“循环经济”。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检测导结归纳总结我们从中能借鉴什么呢?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地理观念拓展提高任务四:达标测评课后思考题:日本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种分布特点对我国工业区的建设有什么启示试说明你的看法。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日本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地理位置自然状况人文状况处于环太平洋岛国气候适宜但山地多、平原少工业品产量大,矿产贫乏火山地震带多优良港湾对外依赖程度高,循环经济应对措施发挥优势耕地少、林地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精耕细作,提高单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教学评价设计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